串并联阻抗的等效互换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本期先补充学习一下本科课程中讲到的串并联阻抗的等效互换(虽然很简单,但重点是在工程中怎么用这个知识点),随后以LC-tank PLL中的电容阵列为例,介绍如何通过Spectre中的sp仿真,得到电容阵列的Y参数,并分离出等效并联电容(Cp)及并联电阻(Rp),进而精确评估LC振荡器的振荡频率。

**1. **串并联阻抗等效互换

电阻R和电抗X的串并联形式如图1所示。

寄生电容

Fig1. 电阻R和电抗X的串联形式和并联形式

为了使电路在谐振频率附近能够相互等效,这两个电路的回路阻抗必须相等,即

寄生电容

上式中的虚部和实部分别相等,得

寄生电容

寄生电容

Xs与Xp的电抗特性保持不变,通常Xs和Xp都是电感或电容。考虑到串联电路的有效品质因子为

寄生电容

寄生电容

Rs与Rp的关系为

寄生电容

p与Xs的关系为

寄生电容

结论:串联电路转换为等效并联电路后,电抗Xp的性质与Xs相同,在Qs较高的情况下,其电抗X基本保持不变,而并联电路的电阻Rp比串联电路的电阻Rs增大了约Qs^2^倍。

**2. **应用背景

Xilinx在2018 ISSC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应用于RF-Data-Converter中的PLL,其10k~10MHz的积分噪声只有54fs,LC-VCO结构如图2所示。

寄生电容

Fig2. Xilinx 54fs PLL中的LC-VCO框图

Xilinx 54fs PLL Paper: A 7.4-to-14GHz PLL with 54fsrmsJitter in 16nm FinFET for Integrated RF-Data-Converter SoCs

电容阵列(Cap Array Unit)如图2所示,电容阵列权重为1:2:4:8:16:32。该电容阵列的好处是在Sel为低电平时使得M1管AB两点电位为高电平,保证M1管Drain Source到Psub的寄生Diode处于反偏状态,反偏时M1管的寄生电容较小,这样可以提高LC-VCO的振荡频率。

第三章介绍如何通过sp仿真得到电容阵列的Cp和Rp,进而准确算出LC-VCO的振荡频率。

3. Y参数仿真

在Cadence上搭建图2所示LC-VCO的电容阵列(近似),如图3所示:

寄生电容

Fig3. LC-VCO电容阵列

Y参数仿真的test bench如图4所示

寄生电容

Fig4. Y参数仿真test bench

sp仿真时Y参数或Z参数的表达式:

Y参数:Y(s)=1/Rp+X(s)

Z参数:Z(s)=Rs+1/X(s)

Cp公式:deriv((imag(ypm('sp 1 1)) / 2 / 3.1415926 ))

Rp公式:(1 / real(ypm('sp 1 1)))

Cs公式:deriv((1 / imag(zpm('sp 1 1)) / 2 / 3.1415926 ))

Rs公式:real(zpm('sp 1 1))

通过sp仿真,当V1等于1或0时可分别得到电容阵列的Rpon、Cpon和Rpoff、Cpoff(on代表开,off代表关),电容阵列后仿真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寄生电容

Fig5. 电容阵列Cpon和Rpon后仿结果

寄生电容

Fig6. 电容阵列Cpoff和Rpoff后仿结果

注:LC-VCO通常关心电感、可变电容、电容阵列的等效Rp和Cp而不是Rs和Cs,这样方便计算振荡频率,Rp往往会限制振荡器起振,Cp往往决定振荡频率,设计时应仔细考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