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的参数和作用

描述

电阻是电子产品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电子元器件,实际应用中也是具有多种多样的电阻。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欧姆定律这些高中都学过的多西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总结一下工程师在设计电子产品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电阻的参数和作用。

一、电阻的参数

1.类型:电阻有很多类型。按照阻值是否可变分为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按照工艺分直插电阻和贴片电阻;按照材料分碳膜电阻、线绕电阻、陶瓷电阻、薄膜电阻、金属膜电阻、金属箔电阻等。随着产品的集成化和小型化,直插电阻用的越来越少,更多使用贴片电阻。碳膜电阻是使用最广泛的电阻。

2.阻值:常用阻值国标分E-24(5%)和E-96(1%),其阻值根据公式计算。在工程做多见多了之后就会发现,除非需要很精确的场景,常用的阻值就那么几个,像0,33,51,100,470,510,1k,1.2k,1.5k,2k,2.2k,3k,3.3k,4.7k等等,库存多价格低好备货,好用。

3.精度:常用的精度也就是5%,1%,非常精确的场景用0.1%,比如模拟电路、电压采样、电源反馈。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工艺的改善,目前5%和1%的电阻价格已经几乎没有差异,所以几乎都用1%。

4.封装,功率与最大工作电压:这里只说贴片电阻的封装,封装类型有0201,0402,0603,0805,1206等,目前最常用的是0402,0603。功率以及最大工作电压和电阻的封装尺寸是基本对应的,封装越小功率越低,最大耐压也越低。

封装尺寸(mm)功率(W)最大工作电压(V)
02010.6*0.31/2025
04021.0*0.51/1650
06031.6*0.81/1050
08052.0*1.21/8150
12063.2*1.61/4200

5.成本:电阻在产品研发初期经费充足的阶段一般不会重点考虑成本,因为一颗不过几分钱。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就需要在各个细节对成本进行把控。对电阻来说,成本主要遵循如下规律:

高精度>低精度

小封装>大封装

高功率>低功率

金属箔>薄膜>陶瓷>金属膜>碳膜

非常用阻值>常用阻值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选用电阻阻值时经过计算出来不是个常用阻值,最好用常用阻值串联或者选取附近的,否则对产品的生产和物料的供应都是不利的。

二、电阻的作用

1.分压:电阻分压在电路中比较常见,如电源芯片的分压反馈、电压采样、电流采样、运放外围电路等。

2.限流:电路中各种负载通常都需要电阻进行限流,避免电源直接加在负载两端,如LED灯、电机、蜂鸣器等器件的使用。

3.上下拉:上下拉的功能属于是现在的单板电路方案中最常见的功能了,芯片引脚、信号线路等等到处都是上下拉电阻。详细总结以下几个场景:
(1)开漏输出:当芯片为开漏极或集电极输出时,芯片外引脚必须上拉电阻,才能正常提供高电平工作,否则无法提供高电平,如I2C总线。上拉电阻阻值大小决定信号跳变快慢,根据经验,上拉电阻阻值通常在1k~10k之间,I2C的上拉电阻阻值由上拉电压、总线速率、总线电容等因素决定。

(2)提高驱动能力:通常在跨板通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板间电压的损耗,而单片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限,因此通常在一些信号线加上拉电阻以提高驱动能力。如SWD、JTAG、UART、ISP等接口,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GPIO板间控制信号等。通常上拉电阻在1k~10k之间。

(3)芯片功能/地址配置:很多芯片需要通过对管脚进行上下拉来配置其功能或者地址。如某些DCDC需要配置下拉电阻的阻值来计算最大输出电流,EEPROM需要配置地址管脚的上下拉来决定其在I2C总线上的地址,MCU的BOOT管脚需要上拉或者下拉来决定其启动方式。通常上下拉电阻阻值也在1k~10k,阻值越大功耗会越低。

(4)增加抗扰性:有些引脚或信号需要使其在非工作状态保持一个确定的电平,防止误触、静电等干扰。上拉或者下拉情况都有。如CMOS输出管脚如果不适用一定要上拉,否则极容易被静电打坏;如三极管开关电路基极通常下拉电阻,防止误触发。

(5)提供放电路径:有些电路在掉电之后需要尽快释放电流,防止对后级产生影响,会在电路中增加假负载,以提供一个放电路径,如LDO的输出假负载。

4.阻抗匹配:很多通信线路中由于芯片、电线、插座、过孔等因素造成的阻抗突变的情况需要通过电阻来消除反射等现象。这些阻值一般根据经验选取,如单端信号通常用33Ω,差分信号通常用100Ω,CAN总线120Ω等。

5.0欧姆电阻:在电路设计中0欧姆电阻应用也非常多,如方便调试、做兼容性设计、飞线测电流、地分割、作为保险丝等功能。0欧姆电阻设计时主要关注其最大工作电流。

6.RC滤波:RC滤波是滤波电路的基本器件,通过不同阻值和容值的组合来对不同频率的波形进行滤波。

总结以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硬件工程师,只有经验是不够的,基本的元器件参数和作用和最底层的原理都应该烂熟于心,再加上经验的积累,开发效率就能高,分析问题也会一针见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