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热响应的双层微针贴片,用于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

描述

细菌生物膜的致密结构削弱了传统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尤其是临床上深层组织的生物膜感染导致治疗更加困难。近年来,尽管基于近红外光(NIR)的光热疗法已显示出较强的感染性创面治疗潜力,但近红外光强度在组织中随着深度逐级衰减,严重限制了其在深部细菌生物膜感染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登峰博士、刘行谋博士、于云龙研究员和罗高兴教授共同研发报道了磁热响应双层微针(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Fe-Se-HA MNs))用于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作用研究(图1)。该研究立足于自行设计的盘形电磁场装置(Disk-ZVS,图2),在Disk-ZVS产生的电磁场刺激下,磁场和电磁损耗集中在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的尖端,即尖端发热。由于磁热疗法的中心位于针尖,而贴片的基底层保持较低的温度,因此可以精确利用热量,减轻对创面区域造成的热损伤。一旦微针作用于创面,针尖便会刺透生物膜,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发挥清除细菌生物膜的作用。

微针技术

图1 盘形电磁场装置(Disk-ZVS)和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的构建以及用于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示意图  

微针技术

图2 盘形电磁场装置(Disk-ZVS)产生的磁场与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拟

该磁热响应双层微针由功能化透明质酸(HA)、氧化铁(Fe₃O₄)和胶束保护的硒纳米颗粒(SeNPs@LAS)组成,其制备示意图、形貌、力学性能、元素组成及荧光染色表征如图3所示,证明了该双层微针的成功制备。

微针技术

图3 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的制备和基本表征示意图

与近红外光相比,磁场可自由穿透皮肤和其他人体器官,且无强度衰减。本研究中结合微针贴片这种有序阵列组成的独特结构,可有效穿刺创面硬痂,深入细菌生物膜,实现微创给药及增强药物渗透,最终抑制创面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同时,Disk-ZVS特殊线圈结构的设计不仅可以用来增加磁场强度,还有效解决了应用过程中的空间限制问题,相比于普通的螺线管线圈更适合用于体型更大的动物模型治疗,为磁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图4)。

微针技术

图4 盘形电磁场装置(Disk-ZVS)产生磁场的拓展应用及磁激发条件下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体外抗生物膜实验

通过Disk-ZVS产生的电磁场以及制备得到的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能够杀死深层细菌生物膜,同时微针降解释放出的SeNPs@LAS能够清除慢性创面部位的活性氧,并且能够促进巨噬细胞从M1表型向M2表型转化。另外,释放出的硒和铁元素促进了上皮化和组织微血管的形成,并进一步促进了糖尿病创面的快速修复(图5)。因此,借助于特殊设计的电磁系统Disk-ZVS和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可以有效向皮下基底层递送磁热响应纳米粒子,并通过远程磁响应方式产生尖端集中热量杀死细菌生物膜。该系统实现了磁热杀菌、深层无创组织穿透、抗炎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一体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的相关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

微针技术

图5 糖尿病创面感染模型的建立以及磁激发条件下铁-硒-透明质酸双层微针进行磁诱导热疗的示意图

以上研究结果近期以“Magnetic Field‐Directed Deep Thermal Therapy via Double‐Layered Microneedle Patch for Promoting Tissue Regeneration in Infected Diabetic Skin Wound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该论文通讯作者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高兴教授,于云龙研究员和刘兴谋博士后。第一作者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登峰博士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