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难!这家品牌获母公司“输血”

描述

众所周知,新能源“亏钱卖车”是常态。一众新能源品牌中,现阶段唯有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实现了年度盈利。而其余品牌,要么靠母公司“输血”,要么依赖融资续命。

最近,还未实现盈利的极星,再获两大股东输血。11月8日,极星宣布业务强化计划,目标是加速利润率改善并减少公司的总资金需求,到2025年实现现金流收支平衡。

与此同时,极星表示,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汽车向公司提供了额外的资金。其中,沃尔沃汽车提供了2亿美元的新融资,吉利控股的一家关联公司也将提供2.5亿美元资金。

由此可见,和其他新能源品牌一样,极星现阶段的盈利并不好。

高开低走的处境

2017年,极星汽车成立。同年,首款车型极星1在上海全球首发,位于成都的极星高性能电动车项目同步开工。

彼时,大家都将其视为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合力打造的新能源品牌,认为其主要聚焦中国市场。原因在于,吉利控股集团当时开启了高端化转型,发布了中高端品牌领克。但在新能源领域,其尚没有涉及。在极星汽车发布时,吉利控股也是不遗余力为其站台。

但极星主导者,实际上是沃尔沃汽车。不过,鉴于吉利控股集团全资控股沃尔沃汽车,极星与吉利关系也极为紧密。

背靠吉利,又有沃尔沃技术支撑,极星也算是含着“金汤匙”出身。但显然其“生不逢时”,极星定位高性能品牌,次年极星1上市,定价145万元。如此高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价,更多是起到为品牌定调的作用,对于销量贡献不大。

而且,当时的全球新能源市场,实际上发展并不成熟。即使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年销量也不过百万辆,且主要以10万级中低端车型为主,30万+高端新能源市场还有待挖掘。面对依旧是燃油车占绝对主导的市场,极星作为百万级市场的新人,试图以新能源形成错位竞争,也很难打开局面。

首战不利,极星第二款极星2在2020年上市时,新能源市场的环境已开始发生变化。极星2起售价不到30万元,相比极星1接地气了很多。但那会,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市场头部效应初显,特斯拉在中高端市场一家独大,比亚迪在10万-30万元市场销量逐渐走高。

特斯拉和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了先发优势。同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凭借“智能化”、高质服务等差异竞争力,逐渐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面对这个完全不同于燃油车的市场,沃尔沃的“背书”影响力变弱。而另一有力支持者——吉利控股集团,已将精力放在自主业务的新能源转型上。

至少在中国市场,极星的声浪已变得极小。当然,极星是瑞典品牌,看中的是全球市场,主攻的是欧洲市场。但从整体销量来看,极星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增速也缓慢。2020年,极星全球销量不过万辆,到2022年刚突破5万辆。今年前9月,极星在欧洲市场累计销售2.8万辆新车,位于欧洲新能源车型销量19名,而特斯拉Model Y以20.9万辆稳居第一。

当然,随着销量规模的持续扩大,极星汽车基本面在持续改善。2022年,由于全年的交付量超过了目标(5万辆),该公司的营收同比增长84%,达到约25亿美元;净亏损从2021年的逾10亿美元降至4.66亿美元;调整后的营业亏损收窄8%至9.14亿美元。

但是今年受到软件延迟和竞争加剧影响,极星上半年营业亏损为4.74亿美元,同比下滑46%。彼时,极星首席财务官Johan Malmqvist表示,“通过我们采取的行动,我们的资金维持到今年年底。”极星还重申将需要筹集额外资金(可能是通过发行新股或债券)来支持运营,并确保公司的偿付能力。

极星汽车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融资。今年10月时,据彭博社报道,极星可能寻求融资高达10亿美元,以应对日益紧张的资产负债表和持续的现金消耗。而如今,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两大股东输血4.5亿美元,又能让极星撑一阵子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