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布局卫星互联网,为一带一路建设智能化通信插上翅膀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第一部分 卫星互联网应用丰富,意义深远

根据ITU的最新数据,到 2022 年,互联网使用率将增至人口的 66% ,达到 53 亿人,高于 2019 年的 54%。这一增长的很 大一部分是由使用检疫相关应用程序的需求推动的,例如工作和教育的视频会议以及网上购物、获得公共服务和远程健 康咨询。与此同时,疫情大幅放大了数字鸿沟的后果,2022年有 27 亿人没有接入互联网。

COVID-19导致的隔离措施加速了数字服务和宽带基础设施的采用。对于那些拥有宽带的人来说,宽带已成为工作、学习、获取基本服务和保持联系的 必需品。COVID-19迫使数百万学生在家学习。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截至2020年4 月,188个国家关闭了学校,其中约90%引入了数字或广播远程学习。 COVID-19创造了数百万新的在线购物者。限制人们呆在家里的检疫措施和 关闭零售店导致网上购物显著增加。

互联网覆盖率仍有待提高,部分使用者仍在使用2G/3G网络。尽管大多数人已被移动宽带网络覆盖,但仍然有 27 亿人处 于离线状态。此外,大多数移动互联网用户,尤其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仍在使用2G和3G,这阻 碍了他们充分享受互联网连接的好处。 国际电联估计,到 2022 年,高收入国家的互联网使用率为 93%,中低收入国家为 61%,但最不发达国家仅为 36%。

《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 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 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商用部署 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 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布 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高 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应急 管理等领域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 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加速布局卫星互联网,为一带一路建设智能化通信插上翅膀

加速布局卫星互联网,为一带一路建设智能化通信插上翅膀。“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信息高速路的畅通。中国电信大 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菲律宾第三家全业务运营商等项目,加快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IDC新 型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区域长期以来跨国通信通而不畅的问题。

2023年10月2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国电信从国内抽调多名通 信专家赴印尼支撑项目建设,采用交织组网无缝覆盖技术,确保网络可靠度达到 99.99%,保障了铁路通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实时通信、控制及调度功能。

中国电信在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整合在国内规划建设“智慧园 区”“智慧城市”的丰富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客户提供灵活 多样的全球信息化解决方案,有效助推其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5G+工业互联网”

卫星通信加快布局,打造一批“5G+互联网”标杆,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提升工业数据采集和互通能力,打造工业 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代表之一,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各地和相关企业纷纷加快布局。北京提 出要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运营服务、应用开发等;重庆市在“新基建”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加紧 谋划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建设,打造全国太空互联网总部基地等。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各地 区、各行业的高质量工业互联网网络,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 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范围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持续延伸,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大幅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 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

北斗高精度定位,助力我国道路收费系统改革

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来定位车辆,结合高精度定位技术绘制出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行驶轨迹,通过轨迹计算高速公路里程费 率,并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费用收取,通行效率更高、收费更为精准。 2019年7月,江西省高速集团依托北斗自由流收费技术,设置了专门的“北斗试验车道”,通过北斗定位、自由流通行、 云收费三大模块,实现无障碍通行和无感支付的超强功能,轻松实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智慧出行。

海洋时空基准网布局,完善海陆一体化建设

利用卫星+导航,建设海洋时空基准网。以海洋表面基准站装备的高精度北斗/GNSS卫星动态定位结果为基准,对水下和 海底基准站定位,同时进行海洋重力测量、随力测量和惯性导航,提供精确坐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目前,以中 国、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大国己立项进行水下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发展完备的海洋时空基准网。

高精度天地一体化,自动驾驶汽车或成现实

2020 年,北斗全球组网完成并正式提供服务,卫星导 航系统和全产业链技术、应用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 平。无论是从端侧的芯片高度集成化(以北斗星通为 代表的自主定位芯片实现 22nm 工艺,成本进一步降 低),还是高精度天地一体化云服务能力都得到大幅 提升,定位基础设施已有能力、有条件为高度自动驾 驶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关键绝对位置定位信息,尤其 是从传统的信息娱乐域到自动驾驶域的渗透率逐步提 升。

天基测控网络组建,推动天地通信互联畅通

天链卫星研发推进,构建太空数据中心,天地互联畅通成为现实。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以充分发挥轨道高 度优势,“居高临下”跟踪在中低轨运行的航天器,并将获得的数据实时回传到地面,可极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 和应急能力,大幅度减少地面站、测量船的数量,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 当前,随着天链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组网应用,全天候、全球覆盖的天基测控网络已经建成,长时间不间断、稳定可靠 的天地通话已成为现实,天链中继卫星架起了一条连通天地、畅通无阻的“天路”。从短暂的天地通话,到如今空间站 上的航天员可以随时与地面进行视频和语音通信,畅享全Wifi智能生活,天链中继卫星连通天地已经尽在掌握。

卫星结合物联网,促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卫星通信与高精度定位,可以实现偏僻地区信息传输,为石油化工等企业的生产环节提供位置数据支撑,提高行业 生产效率,促进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无线和有线传输网络无法覆盖的偏僻地区开采油气资源时,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短报文系统直接进行双向信息传递,有 效解决信息传输问题。而依靠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巡检设备可以提高企业的巡检效率,一旦出现漏检,设备就会发出提醒, 工作人员能清楚看到隐患图片、位置等信息。

卫星互联网与云计算加速融合,未来市场价值可期

卫星互联网与云计算加速融合,未来市场价值可期。一方面,云服务可以更高效地助力普通用户对卫星数据的使用,另 一方面,在过去几年,云服务供应商与卫星运营商和服务供应商达成合作,确保了无论是在海事、航空、能源还是政府 部门的卫星通信客户能够进行高性能的“云接入”。

发展卫星信息服务,丰富航空互联网应用

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提供覆盖范围广泛的通信服务,它可以为航空公司和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提供实时数据传输和信息追踪 服务,有利于航司监测飞机性能、提高飞机运行效率、减少维修停场时间,从而有效降低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 卫星通信技术在机上娱乐通信和客舱服务数字化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民航局的文件,到2025年,客舱地 空通信网络覆盖比例要达到60%以上,国内大中型枢纽机场80%以上的对飞航班提供多样的空中互联网服务;2030年,国 内航线全面实现高速、经济的空中互联网服务,机上服务丰富;2035年,旅客将可以畅享空中旅行美好时光。

卫星服务走向千家万户,普惠民生

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不断进步,卫星遥感服务周期已缩 短到了数天级/小时级,当下行业正朝着为用户提供 “高 连续、低成本、高便捷”的遥感数据服务方向努力。 目前,星图地球今日影像整合汇聚全球200+颗在轨遥感卫星 资源,打造简单透明的商超式交易体验,结合中科星图的超 级计算能力、平台数据处理能力,高效实现从数据到信息、 知识的转化。同时可在卫星过境24小时内主动推送信息,生 产订单24小时内快速交付成果。为用户提供即时、丰富、便 捷的遥感数据信息服务。

第二部分 低轨卫星产业链拆解:横跨军民领域的千亿新赛道

卫星寿命约为5年,国网星座计划蓄势待发

目前来看,Starlink卫星的寿命短。Starlink卫星的设计寿命为5年,5年后Starlink卫星会脱离轨道并烧毁,这意味着SpaceX 必须不断地制造和发射卫星,这大大增加了公司开展卫星网络服务的成本。 根据ITU披露文件,中国于2022年9月提交了国网星座计划(GW),总共2阶段共12992颗低轨卫星。除了国网计划之外, 中国还有鸿雁、鸿云等星座计划,不过相对占比极小,因此,我们主要对国网计划进行测算,并以此估计我国卫星市场。 知网文献表明,互联网卫星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每年在轨卫星数量的简化公式: 每一年的在轨卫星数量 = 前一年卫星在轨数量 + 该年卫星发射数量 − 该年脱轨卫星数量(约为5年前卫星发射数量)

卫星互联网加快布局,卫星发射数量持续提升

小卫星占比不断提高,卫星发射平均重量持续下降。根据 UCS 数据,从已知重量的卫星来看,全球小卫星的发射数量已 经从 2016 年的 45 颗迅猛增长到 2021 年的 1624 颗,占比从 43%增长到 97%。考虑到 Starlink 小卫星占比较高, 将其 989 颗剔除后,2021 年全球小卫星数量占比为 93%。从每年发射卫星的平均重量来看,已经从 2016 年的 1798 千克下降到 300 千克。

低轨卫星占比不断提高,卫星发射轨道高度持续下降。根据 UCS 数据,从已知轨道高度的卫星来看,全球低轨卫星的发 射数量已经从 2016 年的 64 颗迅猛增长到 2021 年的 1665 颗,占比从 58%增长到 98%。考虑到 Starlink 低轨卫星 占比较高,将其 989 颗剔除 后,2021 年全球低轨卫星数量占比为 96%。从每年发射卫星的平均轨道高度来看,已经 从 2016 年的 14382 千米下降到 1295 千米。

预测小型卫星制造日趋成熟,制造成本稳步下降

SpaceX CEO 马斯克和 COO 格温·肖特维尔透露称:在复用一级火箭和整流罩的乐观状态下,单颗 Starlink 卫星制造成本 低于 50 万美元,单次发射成本降至 1500 万美元。根据这一标准,完全部署 4.2 万颗 Starlink 卫星,需投入卫星制造 成本 210亿美元,发射成本 105 亿美元。 我国卫星制造成本大幅高于StarLink。2019 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家航 天局副局长在《2018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中披露,目前国内已发布的星座计划达到20多项,计划涉及的卫星数 量有 3100 多颗,批产后预期制造成本 429 万美元/颗。

预测卫星小型化必然趋势,卫星平均质量持续下降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所示,2019、2020、2021年中国发射的卫星平均单颗质量分别为945.81、916.35、1124.46 公斤,2022年中国发射航天器平均单颗质量约1050公斤,而卫星小型化、低轨化是必然趋势。我国星网计划主要发射低 轨小型卫星。我国具备发射小型卫星实力,卫星平均重量约190公斤。2022 年 3 月 5 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次批量 研制的 6 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 02 批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银河航天 02 批卫星是银河 航天公司自主研发、批量制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单星设计通信容量超过 40 吉比特每秒,卫星 平均重量约为 190 公斤。

地面设备/卫星应用年度总产值或于组网完毕节点破千亿美元

地面设备与卫星应用市场空间估计:根据美国SIA数据,2022年卫星产业链四个子行业:地面设备、卫星应用、卫星制造、 卫星发射,其收入总额分别为145/113.3/15.8/7十亿美元。

报告节选: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三大技术趋势助力行业成长

(报告出品方/作者:上海证券,刘京昭)

一、行业规模与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以太空为基石的广域通信网络系统

卫星通信是一种受益于卫星广覆盖能力,用以弥补地面通信系统的局限性,并实现更广阔连接的通信类应用,是地面通信体系的重要辅助。 卫星通信具有三大特点:1)信号覆盖范围广:可以覆盖大片区域,能够服务于偏远地区以及海洋;2)信号传输距离远:卫星在高空轨道 运行,能够实现地球上遥远位置之间的通信;3)抗干扰能力强:卫星通信采用超高频和微波频段,能有效抵御各种干扰信号。 卫星通信一般有三种分类方式:1)依据应用领域层面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2)依据下游的适用对象层面可分为军用 卫星、政府卫星、民用卫星等;3)按照轨道高低层面可分为低轨道卫星(LEO)、中轨道卫星(MEO)、高轨道卫星(GEO)。

新一代卫星通信平台——东方红5号卫星平台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已经发展至第五代。2019年12月27日,搭载着实践二十号卫星的长征五号顺利发射;2020年1月5日,卫星经历七 次轨道机动后,在3.6万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成功定点,东5平台首次成功发射。 东五平台创新设计理念,实现了智能化自主运行管理,采用桁架式主承力结构、多模式电推力器、可展开式热辐射器、二维二次展开半刚 性太阳翼、大功率电源控制器等多项新技术,具有高承载、高功率、高热耗、高控制精度的特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东5平台将作为 我国主力公共卫星平台,参与国际商业卫星市场竞争。

卫星通信技术趋势一:低轨卫星建设进程加速

卫星互联网业务发展重点在于低轨卫星建设。低轨是指距离地面高度约350公里的轨道,远低于轨道高度为600-1200公里的传统低轨道( LEO)。超低轨道的引入可能改变互联网范式。 低轨卫星具有以下特点:1)低时延:低轨卫星通信链路均为视距通信,支持视频通话、网络直播、在线游戏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2) 容量大:卫星数量相对中轨卫星、高轨卫星较多,通常采用Ka/V频段或更高频段,可实现超过500Mbit/s大容量通信;3)广泛应用型:通 过星间链路可实现全球覆盖,不受地域限制,可将通信范围扩大至远洋和沙漠;4)多种技术协同发展:点波束、多址接入、频率复用等技 术可缓解低轨卫星网络中存在的频率资源紧张等问题。

卫星通信技术趋势二:带宽、数据传输需求助力高通量卫星市场扩容

高通量卫星(HTS),可提供比常规卫星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容量,传统通信卫星容量不到10吉比特每秒(Gbit/s),HTS容量可达几 十吉比特每秒到上百吉比特每秒。 高通量卫星具有两方面的天然优势:1)具有更多的频率资源:传统卫星普遍使用 4~8 GHz的C波段,频率较低且太过拥挤;而高通量卫星 广泛使用Ku波段(12-18 GHz)和Ka波段(27-40 GHz),可有效实现资源传输。2)负载能力强:高通量卫星使用电推动加化学推动、混 合动力等供电技术,本身卫星平台体积较大,信号转发器数量较多,使得高通量卫星具有大带宽的特征。

卫星通信技术趋势三:空天地一体化

空天地一体化的焦点在于融合,非地面网络与地面网络相互赋能。一体化系统将通过轨道卫星构成的天基网络、飞行器构成的空基网络、 传统的地基网络三方面协同作用。其中,地面网络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计算、存储、数据传输能力,以及低时延、低成本覆盖能力;非地 面网络(天基、空基)可以突破地表限制,实现全球全域的无线覆盖和大尺度的快速通信服务,在偏远地区具有更低的覆盖和容量成本。

一体化通信体系将具备如下特征:1)实现不同轨道卫星统一规划;2)多网络深度融合,采用统一空口技术与核心网架构;3)多层次覆盖, 可提供多重业务类型;4)端到端统一编排调度,实现智能业务体验。统一的规划部署及系统运维将在降低时延、节省后向带宽、CDN内容 分发、图像渲染、区块链能力等方面持续赋能,助力算力侧与通信侧应用领域持续成长。

卫星通信产业持续扩容,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纵向来看,中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稳步前行,卫星技术持续革新。我国卫星通信行业高速发展,在光开关、光信息处理、新发射工具及新 轨道技术等方面均已经实现一定突破。同时,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增速除2020年外多年高达10%以上,2017年卫星通信仅540亿元的市 场规模,到2022年,市场规模预估已达到878亿元。 横向来看,中国市场扩展空间仍然广阔。根据UCS统计,2021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共计4852颗,其中美国、中国、俄罗斯拥有数量分别为 2944颗、499颗、169颗,共计占比超过70%。对标美国,中国卫星产业发展仍然拥有近6的市场扩容空间。

二、产业链结构与行业格局

产业链结构:上中下三游协同发展,应用领域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产业链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和应用领域五部分构成。产业链上游成熟企业较少,技术壁垒较高,民营企业在卫星 配套的零件制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典型卫星配套制造商包括天奥电子、全信科技、天银星际等;产业链下游包括遥感服务、导航服务、 通信服务三部分,并直接面向国防、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客户。 华为Mate60 pro对卫星通讯的支持或将带来市场对通信卫星应用领域的持续关注,典型企业包括:1)卫星遥感:雷科防务、北斗航天、航 天宏图、中科遥感;2)卫星通信: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中智信腾、亚太卫星等;3)卫星导航:高德地图、四维图新等。

产业链上游:频段竞争日益激烈,新型太空竞赛助力产业成长

轨道与频段资源占领将成为卫星制造与发射的关键推动力。由于地球低轨轨道以及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国际卫星界遵循“先占先得”的理 念。因此,SpaceX星链向地球低轨发射4.2万颗卫星的计划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随着高通量卫星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高质量频段受到广泛青睐。目前卫星通信主要使用C(4/6 GHz)、X(7/8 GHz)、Ku(12/14 GHz)、 Ka(20/30 GHz)和Q(40/50 GHz)等频段。其中,高通量卫星所使用的Ku、Ka波段适合高数据传输,可以有效提升通讯速率。随着高通量 卫星的不断扩容,立鼎产业研究网预计未来卫星通讯费用将进一步下降,更加便宜的价格有望增加卫星方案的使用频率。

产业中游:地面设备制造与上游制造商发展密不可分

地面设备制造产业主要包括地面网络设备、卫星终端、导航设备等,国内地面设备参与者主要集中于天线、移动终端、地面接收站等产品 研制与系统软件集成领域,包括中国卫星、海格通信等标的公司。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GNSS终端的快速兴起,直接面向卫星运营和C 端客户的地面设备需求量变得十分庞大,根据SIA发布的数据显示,地面设备制造业于2019年就达到130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地面设备制造与火箭发射产值呈正相关关系。根据SIA数据显示,地面设备制造/卫星制造乘数大约为6.42,地面设备制造/火箭发射乘数为 20.19,随着上游卫星制造与火箭发射的蓬勃兴起,地面设备制造商有望获得产值的蓬勃发展。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的研究,预计 到2029年,我国地面设备制造行业总产值将达到806亿元。

产业下游:应用市场细分领域——卫星导航迎来发展新浪潮

导航终端产业市场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 2022年,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 机销量在我国国内导航定位终端产品销量的占比高达70%,而2016年占比达到96.2%,我国卫星导航终端产品在产业应用情况上过度倚重 智能手机侧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智能可穿戴设备或成为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新增长引擎。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疫情影响健康观念提高、综合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可穿 戴设备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将迎来大幅度增长。根据IDC预测,2022-2027年智能可穿戴设备CAGR将达到 5.4%,其中智能手表CAGR将达到6.1%,2027年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终端销售量占比将达到31.9%。

卫星通信有望与华为产业链生态深度融合,基带芯片长期放量

短期来看,华为或成为直接驱动华力创通增长的引擎,民用市场放量成为卫星通信市场关注焦点。2023年9月5日,华力创通发布公告,公 司在连续十二个月内累计收到某客户采购订单总金额约为人民币2.1亿元(含税),超过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0%。

长期来看,卫星通信基带芯片市场有望大幅度放量,消费电子领域长期利好。根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和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分别达到 12.63亿台、3亿台,同比增长约为5.9%、6%。随着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提升以及卫星通讯手机占比的扩大,卫星通信基带芯片需求有望大幅 度放量。

三、重点公司分析

华力创通

华力创通是国内早期从事卫星导航通信融合应用技术的企业,前瞻性布局了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基带芯片、高精度芯片等产品的设计研发 工作,并全面掌握了基带算法、精密定轨、组合导航等芯片设计核心技术。 公司多业务协同发展,主要创收在卫星应用领域。芯片模块产品方面,北斗导航基带芯片、天通卫星通信基带芯片以及相应的模块产品奠 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终端类产品方面,公司为实现不同应用场景落地而研发手持、车载、机载、船载、弹载等定位或通信终端;系 统级产品方面,公司陆续推出北斗高精度安全监测系统、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智慧数据中台系统,并积极服务布局民用航空高端应用。

中国卫通

中国卫通拥有体系完备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频率轨道资源和地面站网资源,截止2023年6月30日,拥有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是我国 拥有自主可控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2022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33亿元,同比增长3.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9.21亿元,同比增长60.88%。

海外市场与综合信息服务拓展协同构筑中国卫通成长第二曲线。1)公司新增向印尼第三大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站接入服务,首次为中东国 际主流豪华邮轮提供海事服务,并推广中星26号高通量卫星在海外市场应用,提升国际市场渠道拓展能力。2)公司机载Ka高通量卫星综 合信息服务业务取得进展,与四川航空合作完成15架窄体机ka网络部署改装,航空互联网服务产品覆盖出行人数约 70 万人次。

中国卫星

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公司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开发了覆盖1kg至1000kg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 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 在卫星应用方面,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等领域,打造了Anovo卫星通信系统、北 斗三代宇航级芯片、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具备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地 面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力。

航天电子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为航天电子、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 收入共计96.4亿元,同比增长10.49%;归母净利润3.88亿元,同比增长8.41%。 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司本级和多家子公司具有承担各类航天及型号产品配套生产任务资格和能力,拥有完善的研 发、生产和试验等保障条件,能够及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公司在无人系统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 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经验,无人系统产品覆盖行业内多个领域,无人系统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无人机研制生产资质。

报告节选: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