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柔顺控制是什么意思

描述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臂(Robotic Manipulator)在喷涂、上下料、分拣、码垛、焊接等应用场景中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这些场景对机器臂操作能力要求不高,机器臂大多数时处于无约束条件下(free-space),通过轨迹规划、位置控制结合视觉识别、定位等功能即可满足基本应用要求。

  然而对于接触丰富(Contact-rich)的非结构化场景,如在执行医疗手术、维修、装配等精巧操作任务时,环境接触特征多样,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频繁,为保证与环境安全、柔顺地进行交互并顺利完成操作任务,需要对机器臂的柔顺控制(Compliant Control)进行研究。

  更进一步地,对于关节型腿足机器人(如双足、四足机器人)、外骨骼增强机器人等,柔顺控制对于机器人复杂地形通过能力、人机柔顺交互能力等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基本概念

  阻抗控制(Impedance Control)和导纳控制(Admittance Control)是机器臂柔顺控制中常见的两种方法。

  从系统动力学的一般角度,阻抗和导纳描述了势-efforts(如力、压力、电压、温差等)和流-flow(如速度、流量、电流、热流等)之间的动态联系(即围绕平衡点的动态联系):阻抗的输入为流-flow,输出为势-effort;

  导纳则正好与此相反,阻抗和导纳互为倒数关系。具体到机器臂任务空间的语境中,阻抗控制和导纳控制规定了机器人末端力和速度(或者位移)之间的动态联系。

  这也就决定了阻抗控制和导纳控制的基本区别:

  阻抗控制外环为位置控制,根据位移或者速度偏差生成力控信号,输入到内环,内环为力控制环(或者称为基于力的阻抗控制);

  导纳控制则正好相反,外环一般为力控制环,根据接收的力偏差信号生成位置参考信号,内环为位置控制环(或者称之为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

  整体来说,无论是阻抗还是导纳控制,其外环主要实现预期的柔顺行为,内环则期望其动态相应足够快(以至于可以忽略其动态),以保证柔性行为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本质是相同的。

  机器臂阻抗控制和导纳控制中的阻抗、导纳(模型)是机器臂任务空间的期望动力学行为描述,取决于应用场景,对同一动力学行为的描述方式可以不同(模型只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描述方式,并不是研究对象本身,其选取高度取决于实际应用情况)。

  如对于柔顺性的描述,即可以使用阻抗,也可以使用其倒数-导纳。具体来说:

  如果期望机械臂表现出低刚度行为,则适合采用阻抗模型描述(阻抗控制),采用导纳描述(刚度在分母上)则会导致过大增益,导致控制系统不稳定;

  相反,对于期望的高刚度行为,则采用导纳模型描述(导纳控制)。

  为符合功率流流向,在阻抗控制中,环境接触特性用导纳模型近似描述;在导纳控制中,环境接触特性用阻抗模型近似描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