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的业余电台天线指南

描述

非同寻常的业余电台天线指南

文:K8MSH Mark Haverstock

我们都听说过八木天线、偶极子和 G5RV。但还有其他一些天线,无论是名称还是配置都有点不同寻常。

卡罗莱纳云顿

您想去卡罗莱纳吗?卡罗来纳州 Windoms 基本上是一种偏离中心馈电偶极子 (OCFD),只是做了一些改动。这种天线将馈线稍稍偏离中心 38%,并使同轴馈线的一部分成为天线,辐射射频。对于普通偶极子,我们会尽量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馈线能够辐射!

天线

让馈线辐射,垂直同轴电缆的外屏蔽层就会辐射,以填补天线顶部辐射信号模式中的空隙。22 英尺垂直辐射天线底部的 1:1 扼流圈巴伦将其与向下通往收发器的同轴馈线隔离开来。这样可以防止射频回馈到电台操作位置。

经过改装后,卡罗来纳州的 Windom 天线几乎成了全向天线,辐射角小,适合 DX 工作。这是一个理想的特性,尤其是在较低的波段--40、80 和 160 米上。

莫克森

莫克森天线是矩形的。矩形中略低于一半的部分是驱动元件,略高于一半的部分是反射器。它基本上是一个带有折叠偶极子组件的两元件天线,长度约为全尺寸两元件八木天线的 70%。然而,莫克森天线的前后比远远超过其他两元件波束天线,增益也几乎与它们相当。

Moxon 天线因其构造简单而深受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喜爱。它只有两个元件和绝缘体,没有陷波器、线圈或匹配网络。

HF/UHF 便携式莫克森天线因其轻巧坚固的结构而受到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可用于野外日和应急通信。也有高频版本,如 OptiBeam OB2-40M-P,但 40m 是大多数安装的最大实用尺寸。

这是玩具,也是天线

Slinky 只是一个螺旋弹簧,就像广告中常说的那样,是一个 "男孩女孩都喜欢 "的经典玩具。但是当你把弹簧球从楼梯上滚下来几次后,它就失去了娱乐价值。那么,你能拿那些在架子上落满灰尘的被忽视的弹簧鼠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弹簧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有限空间天线。《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 Magazine)提到,越战期间曾使用过这种天线。士兵们有时会把 Slinky 当作可伸展的便携式天线,扔到树枝上,以获得清晰的信号。Hams 学会将射频连接器焊接到两个 Slinkys 上,形成偶极子,然后将支撑绳穿过它们并向相反的方向拉伸。当它被拉伸到 5 到 15 英尺长时,标准的 Slinky 线圈会在 7 到 8 MHz 之间产生四分之一波的共振。要使其产生更高频率的共振,可通过将一些线圈匝数相互推挤并用夹子固定,从而使其短路。另一种方法是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拉伸,并通过双导线或梯形线制成的馈线将其连接到天线调谐器/耦合器上。

天线

镂空槽天线

孔也能成为天线?算是吧。从技术上讲,孔周围的导体边缘就是天线。

镂空槽天线是折叠偶极子的一种。它们可以轻松旋转,并且是双向的。骨架槽具有高增益、低仰角、宽带宽以及类似于双元件八木天线的性能。垂直骨架槽的辐射类似于水平偶极子,具有水平极化特性,适合在有限的空间内使用。

它有多种变体,包括:

平面槽-微带天线和贴片天线

骨架套筒--多频带缺口梯形线天线

类似天线的骨架槽,馈电点偏离中心

大转轮

我们说的不是儿童用的低座三轮车,而是水平天线。从顶部看,大轮天线就像一个三叶草的形状。三个元件通常由铝棒或铝管构成。

在水平面上,车轮的增益比典型的谐振偶极子或转台天线高出几个 dB。使用单波段功率分配器或同轴相位线束将两个同波段天线连接到一条同轴馈线上,垂直堆叠的两个此类天线可获得约 5 dBd 的增益。也可以在同一桅杆上堆叠多个频段,如 2 米和 70 厘米。

下图中的 WiMo 大轮水平环形天线覆盖 2 米波段,直径约 44.5 英寸。它还有 6 米和 70 厘米两种型号。

装饰您的天线农场

我想我永远也找不到像树一样可爱的天线了。

1904 年,美国陆军首席信号官乔治-O-斯奎尔(George O. Squier)将军提出了树木是大自然自己的无线塔的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对他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发现可以通过树木接收无线电信号。在越战期间,当丛林中的美军需要一种可靠且易于传输的通信系统时,也曾使用过树木通信。

海军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将一棵活树变成多频宽带天线。在树干和支撑树枝等不同位置安装一个或多个电流探头。整棵树就变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天线。电流探头的大小决定了具体的频率响应,这表明一棵树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通信设备。

目前的版本使用的是缠绕在树干上的柔性金属弹簧,因为斯奎尔在树上钉钉子的方法会损坏树干。这种耦合线圈更加环保。

怀疑?荷兰 Baltan 实验室的一个小组进行了一次工作演示。他们的团队成功地与远在意大利和乌克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了通信。至少,你会让当地的房屋管理局挠头。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