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USB PD3.1的一些探索

描述

USB PD3.1新标准发布及开放认证以来,从连接器端到线缆端和设备端都面临着更严谨、更高安全性能要求的考验。

尤其是连接器在带电带载环境下进行插拔会产生电弧,更高的电压差会产生更高能量的电弧,经试验发现,在240W负载情况下进行热插拔,VBUS pin会产生显著的电弧,导致连接器融化烧毁。

更高等级的EPR电缆如何安全应用,如何抑制或减小电弧?

本期邀请了泰尔终端实验室USB-IF认证实验室技术负责人魏明分享《关于USB PD3.1的一些探索》。

魏明主任分三部分分享对EPR电缆的探索与试验。分别是PD3.1的新内容、EPR应用的挑战、EPR的测试认证信息。

EPR

EPR

PD3.1的新内容主要是EPR电缆,规定了功率提升至240W,最大电流仍然是5A,定义了EPR,引入28V、36V和48V三种固定电压,电压变化如下图。

EPR

在EPR模式下,支持可变电压模式AVS。固定电压用于供电,AVS用于充电。

EPR

EPR

魏主任指出,严格的EPR模式进入和退出机制,需要SOURCE、CABLE、SINK三方系统性配合来抑制或减小电弧,才能安全使用。

EPR

EPR

电弧产生原理:

当线缆在工作时被拔出后,SOURCE侧VBUS还保持供电,且因突然失去负载,稳压电源进行调整,还导致VP电压升高并保持一段时间以后才关断;

线路中因电流骤减,发生电感反冲,导致VP电压升高;

SINK侧因突然失去SOURCE供电,本地电容迅速放电,并导致VR电压降低。综合以上3种因素,造成了压差VP-VR的形成。

需注意的是,Type-C v2.1标准要求在连接器断开时,SINK必须保证在250us内,Vbus压差不超过12V。

EPR

为验证电弧问题处理思路,泰尔终端实验室分别进行了“250W功率通过温升和带载拔出”、“PD65W充电时,带载拔出线缆”实验。结果如下图。

EPR

EPR

EPR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