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分析IGBT,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模型,一种是简化的“PIN+MOS”模型,一种是更切合实际的“PNP+MOS”模型,前者逻辑分析简单,可以描述清楚IGBT工作的基本特点;后者分析相对更复杂一些。下面我们先从第一种模型开始,分别论述。
如图所示,虚线框内描绘了电流从集电极到发射极的路径,分别经PIN和MOS沟道。实际的IGBT器件,与这个模型存在以下几个不同点:
实际的IGBT器件电流从集电极注入是全局注入,而非局域注入;
实际的IGBT空穴电流在MOS结构中不会通过沟道,而是从基区流出,只有电子电流从沟道流入。
下面,我们对IGBT的IV特性进行数学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上两个不同点,对模型进行修正(这里先忽略PIN2,假设电流全部从PIN1流走,下一节会专门讨论PIN1和PIN2的不同)。
假设PIN的横截面宽度为(若沟槽两侧均为发射极,那么
近似为沟槽宽度),这里主要考虑了上述第1个不同点,即集电极注入的电流全部都通过注入PIN体内。
回顾PIN结构的IV表达式,如下:
其中,,和分别是双极型扩散系数和载流子寿命,具体定义可参阅“IGBT中的若干PN结”一章。假设IGBT的电流为,考虑到第一个不同点,那么上面表达式中的,其中为垂直于纸面方向延伸的长度。
进一步地,考虑上述第二个不同点,假设所有电流都通过MOS沟道,回顾MOS沟道压降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为沟道长度,为栅氧单位面积电容。当远小于时,正常工作时这个条件一般是成立的,上式可以简化为,
将PIN结和MOS的沟道压降相加,即可得到IGBT的IV特性:
举例:基于PIN+MOS模型,假设IGBT芯片厚度100μm,沟槽宽度1.5μm,沟道深度3μm,栅氧厚度120nm,载流子寿命5微秒,阈值电压为5V,栅极施加电压为15V,计算IGBT的IV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显然存在一个二极管的开启电压值,略高于0.6V。超过这个开启电压后,IGBT的电流密度随着电压值的增大呈指数上升趋势。但对于实际IGBT器件而言,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迁移率会相应降低,所以增长趋势也会相应变缓。
PIN+MOS模型可以比较直观地分析载流子寿命(因为包含了)、芯片厚度(因为包含了)对IGBT的IV特性的影响;同时,因为忽略了空穴电流的实际路径,所以对于准确理解IGBT的物理过程的精度是不够的,但作为最简单的等效模型,还是能为实际分析提供便利。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