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测试10个月后,OLED烧屏报告正式发布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近日,专业评测机构 RTINGS.com发布了关于 OLED 屏幕烧屏的相关研究报告。报告发布之前,该机构对所有测试的OLED面板,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极限测试。最终,这些屏幕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烧屏问题。

 

OLED
图源: RTINGS.com

 

第一代 QD-OLED烧屏更严重

RTINGS.com采用了非常极端的测试方案,将 OLED 屏幕调整至最高亮度,并固定显示色彩鲜艳的 CNN 新闻标题,并持续显示 6000 个小时,相当于使用 4 年多时间。
 
在游戏显示器方面,该机构主要测试了戴尔的 Alienware AW3423DWF、LG 27GR95QE-B 和三星 Odyssey OLED G8(只进行了 6 个月)。如下图所示,测试结果显示残留的图像非常少,相较于普通显示屏的情况好很多,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出烧屏情况的。
 

OLED
图源: RTINGS.com

 
在RTINGS.com的测试中,该机构发现,具有超亮面板的第一代QD-OLED技术烧屏现象比WOLED技术更严重。
 
QD-OLED和WOLED技术是目前中大尺寸OLED的主要技术流派,两者均是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并利用金属掩膜板图案化。从实现步骤来说,WOLED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整面白光OLED器件的有机膜层,然后通过图案化的阳极和彩色滤光片形成白、红、绿、蓝发光单元,其中白光OLED器件需要蒸镀约18-20层;QD-OLED则是在下玻璃基板上形成整面多叠OLED器件的有机膜层发出蓝光,然后在上玻璃基板上通过打印的方式图案化的量子点光色转换层和整面封装层,最后搭配图案化的彩色滤光片形成红、绿、蓝发光单元,其中堆叠器件共需要蒸镀约22-24层。
 
从排布规则来看,WOLED采用的彩色排列方式与液晶显示器的条状排列更为相似,通过额外增加了W子像素,在提升屏幕亮度的同时会稀释屏幕的饱和度。当然,WOLED作为一种取巧的方法,色彩表现尤其是色彩饱和度是无法和QD-OLED相比的。不过,QD-OLED虽然通过量子点激发红色与绿色,没有滤色片对亮度以及饱和度造成影响,但是这种显示方式由于不是标准的RGB排列,文字显示就会出现彩边问题,同时对显示材料的消耗更大,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代QD-OLED技术烧屏现象比WOLED技术更严重。
 
在OLED电视方面,如LG CX OLED和索尼 A8H等新款电视型号,烧屏现象要比旧款电视更少,其中LG的C2 OLED电视烧屏现象是最轻微的。
 

OLED烧屏可以避免吗?

为什么OLED屏幕一直摆脱不了烧屏的尴尬呢?原因还要从其工作原理说起。OLED又称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自发光显示技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所以说,OLED屏幕的像素点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又一个小灯泡。
 
因为OLED屏幕自发光的特性,随着使用时间增加,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图标残影。并且,背后的原因会有很多,比如OLED产光部件生产周期不一样;各产光部件长期承担不一样的显示任务,造成不均衡老化;蓝光OLED驱动需要更大的电流导致屏幕变红或变绿等。
 
那么,OLED屏幕烧屏是否可以避免呢?说实话,这是做不到的,因为这是OLED屏幕的先天缺陷,但是可以延缓。
 
首先第一个手段是避免屏幕长时间高亮。大家肯定还对iPhone 14 Pro系列烧屏问题有印象,当时“全天候显示”功能是这款机型的亮点功能之一,不过在室外强光的情况下,要实现不错的显示效果就需要高亮。然而,一份评测报告显示,长时间高亮就会导致屏幕老化。因此,当时评测报告的建议是关闭“全天候显示”功能。那么,对于中大型OLED显示面板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保证一定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屏幕亮度可以调低一些,这样就能够延缓烧屏。同时,长时间高亮会有热量残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残影,也会影响观感。
 
另外,厂商也自然在想办法,开始在显示器和电视上加入一些校准机制。比如,为了应对高亮带来的残影问题,很多电视在用户关闭之后会额外运营几分钟来进行补偿检测——检测并补偿TFT层电气特性的变化,并将其返回到基线状态。同时,很多OLED电视都加入了开机屏幕校准的功能,当然并不是每次开机都运转,这种定期的校准能够有效帮助缓解不均衡老化的问题。
 
不过,必须要说的是,烧屏对于OLED电视和显示器而言只是时间问题,大家想要享受极致的色彩,就要承担这种风险。
 

小结

RTINGS.com的报告让我们对OLED显示器和电视的烧屏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测试也说明,OLED屏幕烧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使用习惯的改变和机制来延缓烧屏的发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