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晶体管工艺流程介绍

描述

双极晶体管工艺流程

1.衬底:NPN双极晶体管的基础是p掺杂(硼)硅衬底,上面沉积了厚氧化层(600 nm)。

双极晶体管

2.埋层注入:氧化物作为注入屏蔽层。由于使用了掺杂剂锑 (Sb),其扩散系数低于磷,因此掺杂剂不会在后续工艺中扩散太多。高 n + 掺杂的掩埋集电极用作集电极端口的低电阻接触表面。

双极晶体管

  1. 同质外延:在外延过程中,高阻抗(低n−掺杂)集电极沉积层(10微米)。

双极晶体管4. 基极注入:引入 p 掺杂基极,随后的扩散步骤扩大了其尺寸。

双极晶体管

  1. 发射极和集电极注入:用磷引入了高度 n+ 掺杂的发射极和集电极结。

双极晶体管6. 金属化和光刻:在溅射工艺中沉积铝用于接触,并在其顶部形成抗蚀剂层。

双极晶体管7. 蚀刻:最后,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的连接器采用各向异性的干法蚀刻工艺构建。

双极晶体管

双极晶体管的基本结构由两个 PN 结组成,产生三个连接端子,每个端子都有一个名称,以将其与其他两个端子区分开来。这三个端子是已知的,分别标记为发射器(E)、基极(B)和集电极(C)。

双极晶体管是一种电流调节器件,它控制从发射极流过集电极端子的电流量,与施加到其基极的偏置电压量成比例,因此其作用类似于电流控制开关。由于流入基极的小电流控制着更大的集电极电流,因此形成了晶体管动作的基础。

PNP 和 NPN 两种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偏置和每种类型的电源极性。

双极晶体管

上面给出了PNP和NPN双极晶体管的结构和电路符号,电路符号中的箭头始终显示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常规电流”方向。对于两种晶体管类型,箭头的方向始终从正 P 型区域指向负 N 型区域,与标准二极管符号完全相同。

双极晶体管配置

由于双极晶体管是三端器件,因此在电子电路中基本上有三种可能的连接方式,其中一个端子是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公共端子。由于晶体管的静态特性随电路布置而变化,因此每种连接方法对其电路中的输入信号的响应都不同。

通用基本配置 – 具有电压增益,但没有电流增益。

共发射极配置 – 具有电流和电压增益。

通用集电极配置 – 具有电流增益,但没有电压增益。

双极晶体管

我们以npn晶体管为例,其中集电极电位高于发射极电位,基极电位大约比发射极电位高0.7 V。换言之,基极-发射极结是正向偏置的,而基极-集电极结是反向偏置的。

当基极-发射极结正向偏置时,小电流流入基极,将空穴注入p掺杂基极区域。这降低了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能量势垒,允许发射极中的一些自由电子扩散到基极。由于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杂质浓度不同,与扩散电子相比,基极中的空穴数量很少。此外,基极非常薄。由于电子的数量大于空穴的数量,并且它们在基极中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大多数扩散电子到达基极-集电极结并流入集电极而不会复合。这是集电极电流。

直流电流增益 hFE主要由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杂质浓度的差异和基极宽度的厚度决定。BJT是一种集电极电流可以由基极电流控制的器件。

接下来,我们来考虑pnp晶体管。假设集电极电位低于发射极电位,基极电位比发射极电位低约0.7 V。在pnp晶体管的情况下,电子被注入n掺杂的基区。这降低了能量势垒,并允许一些空穴从发射器扩散出来。其中一些空穴与注入基区的电子重新结合。剩余的空穴扩散到基底区域,到达收集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