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亮相2023 TM Forum数字领导力中国峰会:谈通信网络智能化演进之路

描述

“建设高度自智、而非高度依赖人治的5G网络,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让网络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演进的能力,是我们的长期愿景。”

——爱立信云软件和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张志军

 

爱立信

 

在近日召开的TM Forum数字领导力中国峰会——网络数字化转型论坛上,爱立信云软件和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张志军受邀出席,分享了爱立信在探索“自智网络”之路上的实践与心得。

 

01

 

“智能”是持续挖掘5G潜能的基石

 

为何网络要向“智能化”演进?演讲中,张志军表示“智能”是持续挖掘5G潜能的基石。尽管5G是发展最快的一代通信网络,但在5G高速建设发展的同时,我们都面临如何进一步实现5G价值的问题。在爱立信看来,持续挖掘5G潜能,需要通过建设价值驱动的卓越网络实现变现。这个网络有四个支柱 ,即“性能、节能、赋能、智能”,其中“智能网络”又是其他“三能”的基石,为卓越性能、绿色低碳、赋能增长前三个支柱服务。

 

02

 

实现零接触“AI原生网络”

是目标也是愿景

 

在通往零接触自智网络的道路上,爱立信将网络智能化演进分为四个阶段 ,张志军介绍,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基于规则的网络自动化,靠规则执行没有思考和智能的“青铜阶段”;可实现预测、分类、关联、推荐,生成策略等功能,基于策略的网络智能化“白银阶段”;只需提供高层次操作意图,即可实现意图分析、监控、执行,具备多目标处理能力的 “黄金阶段”,以及最后可实现零接触AI原生网络的“王者阶段”。

 

其中,张志军提到了对AI的规划建议。他重点强调了运营商在网络数字化转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AI部署策略,AI能力在网络各层的分布按业务实际需求灵活规划实现。

 

03

 

智能化演进技术方向—意图驱动

 

基于实现“零接触AI原生网络”这个目标,张志军介绍,向高阶自智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就是“意图驱动”,也就是基于业务意图,自动完成意图的分析、决策、执行和反馈的闭环流程,并以“最优解”反馈给客户。

 

它的好处是能将复杂的网络抽象化,并通过高阶语言和意图解析器,使维护人员能够通过简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改善客户体验。同时,意图冲突管理还能满足不同客户意图的需求,避免资源冲突,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资源。

 

04

 

本土创新实践

基于意图的AI多维度节能优化

 

基于意图的人工智能技术究竟如何应用呢?演讲中,张志军向观众们介绍了爱立信在国内基于意图驱动的AI应用案例,这次创新实践爱立信携手客户在现网成功测试了基于意图的多维节电功能,充分发挥了意图驱动的优点。 

 

案例中,优化基站指标在实际情况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追求以降低能耗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兼顾其他关键性能指标的稳定和提升。而在传统模式的节电功能里这两个指标是相悖的。

 

基于闭环自智理念的意图驱动机制,爱立信通过输入高阶业务意图,如能承受的KPI最低下降的比例,或选择性能/节能优先。经过意图冲突管理功能,配合增强式学习的奖励机制,持续优化参数,使RAN可以自动调整资源使用和行为,在保证KPI的前提下,系统通过自动选择节电组合,满足必要目标,最终达到最优效果。既降低了复杂的维护,又在相互冲突的指标需求之间取得最优平衡。 

 

此外,张志军提到,立信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意图驱动的自智网络三期”项目也在今年9月获得了TMF的“卓越催化剂-最佳创新与未来技术”国际大奖。这个项目结合了意图驱动技术,运用AI、机器学习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在相互冲突的需求之间取得最优平衡,追求整体平衡以达到最优效益。 

 

05

 

身体力行,推动网络智化

 

演讲最后,张志军总结,结合AI原生技术的零接触网络,将会是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今,爱立信的智能网络已在全球服务于6,500多万活动用户,每天需要处理175+TB的网络流量,并致力于将丰富的网络部署服务经验,和前沿的探索能力应用于网络的演进过程中。

 

目前,爱立信在全球有数十个研发中心,拥有1,000多位既掌握电信技术且精通数据分析的行业专家。此外,爱立信已经支持了200多个为运营商量身打造的AI应用案例,这个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中。在中国,爱立信管理9万多个5G基站,并且实现了超过20%的节能效果。

 

实践出真知未来,爱立信还将继续利用人工智能以及不断迭代的网络自智应用,打造支撑网络设备不断更新的网络自智运营平台,协助我们的客户实现零接触的最终目标。

 

 

点击“在看”按钮,将好内容分享给更多人 


原文标题:爱立信亮相2023 TM Forum数字领导力中国峰会:谈通信网络智能化演进之路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爱立信中国】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