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 瑞声科技 X 轴线性马达出货量累积达到 10 亿颗,人形机器人:从芯片到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传感新品

【香港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动态视觉传感器,实现低延时低功耗的运动识别】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柴扬和华中科技大学何毓辉教授造出一款动态视觉传感器,实现了高级别的动态视觉处理。

本次研究结合了动态视觉传感器和传感器内计算,通过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他们还设计出一款动态传感器内计算架构。该架构可以大幅提高运算效率,实现低延时、低功耗的运动识别。

传感器

(来源:Nature Electronics)

这种直接在传感器内进行实时处理和决策的方式,有望用于边缘计算,以及用于那些对延迟高度敏感的场景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并能有效节省通信带宽,此外还能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那么,相比现有的图像传感器、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动态视觉传感器在捕捉动态图像时,在工作原理上有着哪些不同?

据了解,传统相机所基于的标准图像传感器具有固定的帧率,不管像素点的光强是否发生变化,都会在每一帧记录下所有像素的绝对光强,因此会包含大量冗余的视觉数据。

另一方面,较长的曝光时间限制了事件捕获的延迟,导致所捕捉到的高速运动物体图像存在模糊和过曝等问题。

相比之下,受生物视网膜启发的动态视觉传感器(DVS,Dynamic Vision Sensor),可以只针对场景中的相对变化区域作出反应。

对于动态视觉传感器来说,只有在像素点的位置发生光强变化的时候,才会产生脉冲信号从而生成稀疏数据,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减少数据的冗余量。

动态视觉传感器还具备超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确保动作信息被完整记录下来。因此,它也能被用于检测场景中的变化,输出稀疏且重要的信息。

传感器

(来源:Nature Electronics)

而对于传感器内的脉冲信号来说,它是否也能被反馈给传感器神经元,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于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为了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比如动作识别,像素单元需要被扩展到阵列级别,并通过单元之间合适的物理互连,构建成脉冲神经网络(SNN,Spiking Neural Network)。

而每个子像素阵列,在连接之后可以输出神经元。在动态场景中,当像素点的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子像素单元也会产生正负电流脉冲,来对 LIF(leaky integrate and fire)神经元中的电容进行充放电。

一旦电容的积分电压也就是神经元的膜电位,达到神经元的阈值时就会输出脉冲。

传感动态

【因三星提高图像传感器价格,导致全球2024年旗舰手机价格或上涨 ?】

近日,外媒发文指出,三星提高了ISOCELL图像传感器的价格。这可能会提高2024年旗舰智能手机的价格,因为相机传感器是手机中最昂贵的部件之一。与此同时,三星在该领域的竞争对手索尼和豪威尚未宣布涨价。

三星抓住智能手机销售增长的机遇

智能手机摄像头已成为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部分手机能够进行100倍数码变焦和8K视频录制。虽然各家公司都在努力改善智能手机的拍照体验,但现在以摄像头为核心卖点的旗舰机型可能会变得更加昂贵。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最大的相机图像传感器(CIS)制造商之一的三星,已经提高了其组件的价格。

在过去几年里,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从事零部件生产的制造商出现了库存过剩的情况。三星是世界上最大的CMOS传感器制造商之一,三星自己的手机和其他品牌的手机都使用这种传感器。

据报道,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缓慢增长,三星已向手机制造商发出通知,要求将其成像传感器的价格上调25%。新价格可能在2024年初生效。

旗舰手机可能在2024年变得更加昂贵

三星提高成像传感器的价格将主要影响3200万像素及以上的传感器,因为这些传感器的制造更为复杂。然而,大多数旗舰智能手机都使用5000万像素以上的传感器,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受到三星涨价的影响。

传感器

这可能会迫使智能手机制造商提高高端智能手机的成本,因为这些传感器是设备中价格昂贵的部件之一。

不过,三星并不是智能手机CIS的唯一供应商。索尼和豪威是该领域的两大竞争对手。外媒分析称,三星的涨价会带来两种可能。要么其竞争对手继续维持现有价格,吸引更多品牌向其靠拢;要么它们也采取同样的策略,提高价格以增加收入。

智能手机厂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预测来看,旗舰机更有可能涨价,而高端和中端设备可能不得不在摄像头上进行妥协。

【OpenAI 仍坚持售股计划,并将多给员工一个月时间考虑是否参与】

12 月 1 日消息,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OpenAI 坚持让员工通过“要约收购”出售公司股份的计划,并多给他们 1 个月的时间来考虑是否出售所持股票。

知情人士曾在 10 月份表示,OpenAI 始终在就出售员工持股事宜与投资者进行谈判,这笔交易对该公司的估值为 860 亿美元。但是,本月早些时候,在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先被解雇后又迅速复职的动荡中,人们担心售股可能不会按计划进行。

图源 Pexels

一位了解谈判情况的人士表示,在得知阿尔特曼被突然解雇后,许多投资者退出了收购要约。但在阿尔特曼重新担任首席执行官后,投资者的需求和热情被重新点燃,足以弥补部分投资者退出交易空出的份额。

知情人士还说,鉴于最近发生的剧变,OpenAI 将多给员工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自行考虑是否继续售股,截止日期延长到 1 月 5 日。知情人士此前表示,此次售股原定于 12 月初结束。OpenAI 的代表拒绝置评。

860 亿美元的估值使 OpenAI 跻身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之列。一年前,这家公司发布了聊天机器人 ChatGPT,引发了科技行业对人工智能的狂热,成为硅谷最著名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少数人持股的公司经常利用这样的收购要约,让员工有机会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前释放所持股份的价值,这也给了投资者抢购更多股票的机会。

【AAC 瑞声科技 X 轴线性马达出货量累积达到 10 亿颗】

12 月 1 日消息,在今日下午的一加 × 瑞声仿生振感马达 Turbo 发布会上,AAC 瑞声科技宣布,其 X 轴线性马达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了 10 亿颗。

一加 12 手机将全球首发仿生振感马达 Turbo,号称“可能是行业最强马达”。

今年 8 月报道,一加宣布与瑞声科技共同成立一加 & AAC 仿生触感实验室,联手打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共同推进安卓阵营的马达仿生振动生态从建立走向成熟。

【拜登政府被曝要求沙特撤资硅谷AI芯片企业,美监管机构坚称“维护国家安全”】

观察者网消息,彭博社12月1日发文披露,美国政府已迫使沙特阿美旗下风险投资公司Prosperity7出售其在硅谷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Rain AI的股份,这家硅谷公司的投资人也包括Open 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报道称,被迫撤资可能会对沙特在美国技术行业不断增加的投资造成广泛的影响。

知情人士称,Prosperity7曾在2022年作为主要投资者为Rain AI融资2500万美元。不过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后,Prosperity7出售了在Rain AI的股份。知情人士称,CFIUS是美国处理投资领域国家安全问题的主要监管机构,在过去一年的某个时候指示沙特方面解除投资协议。

Rain AI由奥特曼提供部分资金,是一家受人脑工作方式启发设计人工智能芯片的初创公司。数据公司PitchBook发现,Prosperity7将其在Rain AI公司的股份出售给了硅谷投资公司Grep VC。

奥特曼、Rain AI、Prosperity7和Grep VC均未回复置评请求。CFIUS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无法对正在审查的交易发表评论,但该机构“致力于在其职权范围内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保护美国国家安全”。

传感器

彭博社将此事与中国和沙特的关系联系了起来。报道称,中国正在寻求加强与中东的关系。11月,中国和沙特签署了价值约70亿美元的本币互换协议,沙特阿美已向中国能源行业投资数十亿美元,沙特也在吸引中国科技公司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Prosperity7的撤资引人注目,因为白宫正在努力遏制中国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事关人工智能等未来创新的半导体领域。CFIUS今年正在审查几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理由是担心这些交易可能会带来国家安全风险,而美国日益加强对中东财富基金活动的审查,也被视作针对那些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2020年10月,沙特启动了一项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旨在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沙特实施的数据与人工智能国家战略(NSDAI)将力争到2030年吸引200亿美元的外国和本地投资。

英国《金融时报》今年8月又爆料,沙特与阿联酋加入了全球人工智能军备竞赛,这两个海湾强国正在抢购数千颗对构建AI软件至关重要的英伟达高性能芯片。报道称,两国曾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成为AI领域的领导者,通过实施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推进本国经济加速转型发展。

阿拉伯《海湾时报》4月援引全球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预测报告称,到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占沙特GDP的12.4%。将为沙特经济贡献1350亿美元,使沙特成为中东地区该技术的最大受益者。

【人形机器人:从芯片到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

11月28日至29日,在央视新闻报道的视频中,展厅中的一个人形机器人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11月30日,这个人形机器人,由傅利叶智能团队突破技术难关,实现全自主研发。目前,该机器人已小批量生产,技术攻关仍在继续,其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还需要时间。

核心技术取得诸多突破

说起自家机器人的“高光时刻”,傅利叶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记忆犹新。

当天,顾捷和同事演示了机器人的行走,包括一些上肢的动作。顾捷称,傅利叶在核心技术方面有很多突破,比如说机器人全身的运动控制。有了关节之后,机器人的力量才会比较大。再加上赋予人工智能大脑,它就能够做一些非常复杂的任务。

“这个机器人未来能不能说话,能做些什么事情。我说,未来加上大语言模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顾捷说,他们的研发团队大多是年轻的工程师、科学家。

顾捷说。此次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是该公司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发的通用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做小批量量产。在推向市场之前,这款人形机器人在实验室已完成多次迭代,它现在的名字叫GR-1。

国产化率超过90%

“这台人形机器人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我们的供应链现在都自主可控,从芯片到零部件,它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顾捷说道。

公开资料显示, GR-1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全身最多可达54个自由度。因为这款机器人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拟人的运动控制,结合认知智能,能够与人协同完成动作,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应用场景潜能巨大,意味着国产机器人正式迈向了具身智能新时代。

为了GR-1的“诞生”,傅利叶智能准备了八年。“傅利叶最早做康复类机器人,便已经有了初步的人形形态。再后来,我们发现如果加上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可以做很多任务。”说起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顾捷分析,刚开始可能用于一些危险的地方帮助人们工作,比如核电站作业,或者一些野外危险性环境。其后可以再帮助人类干一些枯燥的工作。等它泛化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可以帮我们做家务,甚至成为我们身边的好伙伴。

“全世界做了二三十年的机器人,还没有公司能够大批量制造人形机器人,因为有很多供应链壁垒、核心技术需要去突破,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商业化的曙光。随着首款机器人的发布、小批量的生产,我们计划在明年实现量产并达到数百甚至上千台,让更多人形机器人走进各类应用场景中。”顾捷说道。

传感器

11月30日,工作人员在调试GR-1人形机器人。澎湃新闻 邹娟 图

真正走进生活还需时间

当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入生活,需要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

顾捷分析,机器人就像人一样,需要很好的大脑、小脑、身体。GR-1的研发目前相对聚焦在身体跟小脑上,“小脑的部分,控制肢体动作的协调和平衡等。我们想先把人形机器人做到可用,运动能力好”。

“大脑的部分也就是AI的大模型。原来的机器人开发,最难的就是每个动作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但如果加上AI,他会实时动作且有推理能力,可以执行很多复杂任务。”顾捷认为,未来智能机器人和AI的结合是必然的,这也是机器人发展史上尤其关键的一点。

“就像20年前,大家不会想到现在的手机就是一块触摸屏。人形机器人会发展成什么样,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不但会有视觉和听觉,还可能会有触觉,这些感官的数据要融合在一起做训练,才能够得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泛化和训练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员投入,也需要时间。”顾捷说道。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