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线阵列中相邻两个天线之间的距离常使用半波长?

描述

我们回顾一下信号到达角度的计算:

信号

如信号到达角度为θ,两根天线距离为d,两根天线上信号到达的时间差:

信号

由于时间差产生的相位差:

信号

通过测量相位差,可以得到信号到达角度:

信号

由于相位差是在-π到π之间,所以要求: 信号 那么当 d 不是λ/2 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我们一直使用天线之间的距离d等于半波长。但有时候,阵列可能无法实现精确的N/2间隔,例如当空间受到限制时,或者当同一阵列必须在各种载波频率上工作时。 下图演示了d在λ/2和4λ之间改变示意图。我们删除了极坐标图的下半部分,因为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对称。

信号

  如你所看到的,除了我们之前讨论的180度歧义之外,我们现在还有额外的歧义,并且随着d变高(额外/不正确的波瓣形成),情况会变得更糟。这些额外的波瓣被称为光栅波瓣,它们是“空间混叠”的结果。 现在,当 d 小于 λ/2 时会发生什么,例如当我们需要将阵列拟合在狭小空间中时?让我们重复相同的模拟:

信号

  虽然主瓣随着 d 变低而变宽,但它的最大值仍然是 20 度,并且没有光栅瓣,因此理论上这仍然有效(至少在高 SNR 下)。为了更好地理解当 d 变得太小时会发生什么,让我们重复实验,但有一个来自 -40 度的额外信号:  

信号

  一旦我们低于 λ/4,两条不同的路径之间就没有区别了,数组的性能很差。   波束形成技术方法非常简单,但其准确性通常不是很好,虽然有一些波束成形技术可以提供比传统波束成形更精确的波束,但仍要求保持 d 尽可能接近 λ/2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