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PSK、π/2-QPSK与π/4-QPSK调制详解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几年前,802.11ad也曾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变得很流行,也有不少支持它的路由器相继出现,然而,不久之后就戛然而止,很少有人再讨论 802.11ad 标准。相反,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 802.11ax(WiFi 6)。原因主要还是由于60GHz,它虽然支持很高的数据速率,但是对距离的要求也相当严苛,无法覆盖较大的面积,甚至稍微远一点的距离就会引发断链。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了解他的技术特性。从上一篇我们注意到DMG的调制方式,既没有OFDM,也没有DSSS,而是在所有的传统调制方式BPSK、QPSK、8PSK、16QAM等前加了一个π/2。今天我们就以QPSK为例,了解一下π/2亦或是π/4的前缀,代表了什么,以及带来了什么好处。

调制

01—QPSK、π/2-QPSK与π/4-QPSK

在QPSK 调制中,输入比特流被分成 2 比特一组,并根据以下公式进行映射:

调制

其中 k 是输出符号索引,k = 0、1、.... 

对于π/2-QPSK调制,即π/2旋转的QPSK调制,是在上式基础上根据下式旋转每个输出符号:

调制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OQPSK,O是指offset偏移,指的是 I 和 Q 比特流相互延迟半个符号周期,这样每个符号周期只可能出现两个相位瞬变:90° 和 -90°。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最终的实现效果是很类似的。那就是使得QPSK符号的跃迁轨迹发生了变化,传统QPSK可以在四个符号点中任意转移,如下图a所示;而OQPSK和π/2-QPSK只能进行±90° 相移,如下图b所示。

我们经常能遇到的还有一种π/4旋转的QPSK调制,例如蓝牙、TETRA、PHS等系统中使用的π/4DQPSK调制。将整个QPSK的星座图旋转π/4,得到8个符号点的星座图,如下图c所示,则相位的变化为±45° 或±135°

调制

为了更直观地去了解符号跃迁的轨迹,我们来看三段视频,以下分别是QPSK、π/2-QPSK和π/4-QPSK的星座轨迹包络和对应的频谱:

QPSK:

π/2-QPSK:

π/4-QPSK:

可以看到由于QPSK的四个符号点之间可以任意转移,所以轨迹包络是有可能通过原点的,信号的幅度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从最大变化到0。而π/2或π/4旋转的QPSK,由于他们的相位变化已然受到了限制,所以轨迹包络都是中空的,也就是不会发生经过原点的情况,信号的幅度变化范围(也就是信号的峰值与均值功率比,简称峰均比)就比QPSK要小。这是我们从星座的轨迹包络得到的结论。

02—旋转的作用

通信系统都是信号带宽受限的系统,如果是非受限的话,调制也就省去了很多的麻烦,不需要旋转,也没必要罗嗦后面的文字了。例如,使用QPSK的调制系统,如果带宽不受限,传输的就是时域矩形脉冲,那么符号之间的状态转移是瞬时完成的,可以认为是0s,所以我们用不着去考虑信号的包络线。但事实却是,由于带宽受限,需要使用成型滤波器对它的矩形脉冲进行处理,例如奈奎斯特滤波器,是一种带有滚降系数的限带滤波器。在很多通信原理的教科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滤波器的波形,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说了。所以符号在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时,就会随着时间缓慢地变化,尤其是振幅,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发射机中,调制信号发射到天线端口之前,都会通过功率放大器。对于手持移动设备来说,电源效率是延长电池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功率放大器驱动到饱和状态,它的运行效率将大大提高,于是我们会对使用恒定包络调制如GMSK,或使用峰均比较低的波形,如π/2-QPSK或π/4-QPSK感兴趣。而通过原点缓慢过渡的波形(如传统QPSK)将具有最差的峰均功率比(包络线和瞬时功率为 0)。π/2-QPSK 和 π/4-QPSK通过减少波形包络线的总变化大大降低了这种情况。此外请注意,由于限带滤波器的脉冲整形,连续时域波形的振幅范围扩大了,通过脉冲整形对带宽的限制越严格,就会产生越多的过冲,从而增加波形中的峰均比,进而产生 AM/AM 和 AM/PM 转换。AM/AM 是由于信号振幅(AM)变化造成的振幅失真,而 AM/PM 是由于信号振幅(AM)变化造成的相位失真(PM)。因此,通过降低整体 AM 含量(这正是 π/2-QPSK 和 π/4-QPSK所做的),我们可以在非线性效应不可接受之前将功率放大器进一步推向饱和。

以下三张图分别对应上面的三个视频的三种调制的频谱和峰均比CCDF曲线。

QPSK:

调制

π/2-QPSK :

调制

π/4-QPSK :

调制

对于11ad而言,工作在60GHz的高频频段上,功率、功放的效率以及信噪比是极其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降低峰均比是必须要去做的。而通过变换调制的方式来实现也是非常常见的手段。这在手机终端的设计中也是一个永久性话题。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