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本案例描述了一个由于CPU和PHY之间RGMII时序不满要求导致通信异常问题,最后通过电感材料(磁珠)对信号相位的移位特性来改变信号延时,从而解决RGMII信号延时不够的案例,实验结果通过。
一、问题描述
某单板上某物理层芯片和CPU之间的接口,采用的是RGMII方式。在该单板调试过程中,发现物理层芯片发送给CPU的方向,数据一直不通。测量芯片输出的RGMII信号发现,芯片已经有发出时钟和数据信号,但是CPU接收端无法识别,在CPU的RGMII接收寄存器中,接收到的数据个数一个为0。
经实测信号分析,由于时序不满足要求,没法达到接收端建立时间要求导致该问题。如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问题分析
在CPU接收端,RGMII的接收时序如下:
图1. RGMII接收端时序要求
从上面的时序要求看,在接收端,要求RGMII的时钟信号边沿比数据信号的边沿延迟最小1ns,典型的延迟时间是2ns。延迟2ns的时候,RGMII的时钟边沿正好在数据的中间。
还硬件方案中CPU端RGMII工作电压为2.5V,在物理层RGMII工作电压是3.3V。CPU和物理层芯片之间,通过转换芯片74AVC164245进行电平转换。具体的连接图如下:
图2. 物理层端的RGMII原理图
图3. RGMII接口中的电平转换原理图
图4. CPU端的RGMIII原理图
在CPU接收端,测量接收到的RGMII时钟和数据,边沿是对齐的,建立时间不够不符合时序要求1ns的延时。在CPU的RGMII控制寄存器中,对时钟延迟时间进行设置,但依然不能达到要求。经与CPU厂家沟通以及实测,这个RGMII控制寄存器能调整的接收时钟延迟,最大只能到600ps。在发送端芯片内,无法对RGMII的发送时钟进行延时设置。
三、问题解决
为了验证该问题,首先做如下验证分析:
(1)为解决这个问题,考虑到增加走线长度,按照信号在PCB上的传输特性,1ns的延时,PCB内层走线的话,要绕5600mil,明显不现实。
(2)电平转换芯片74AVC164245手册中输入输出信号的延时,在1ns到4ns之间。正好在单板上,74AVC164245芯片有空余的PIN还没有使用,通过飞线的方式,把RGMII的时钟,在转换芯片上,多绕了一次,测试发现,数据可以通了。通过示波器测量信号,发现此时时钟比数据,延迟了大概1.5ns,满足接收端的RGMII时序要求。用这个飞线的方式,做大流量跑流测试,丢包严重,性能不稳定。
通过以上验证分析,在不改板前提下两种方式都无法解决该问题。经分析和头脑风暴,考虑到电感对信号的延时的特性,尝试使用感性材料来实现时钟的延迟。从理论上看,串联在链路中的电感,可以使交流信号相位延迟90度,这里的RGMII信号,时钟是125MHz,延迟90度,正好就是2ns,符合RGMII的接收时序要求。
把物理层芯片的RGMII输出端的匹配电阻R26,换为100MHz@220欧的磁珠,测试发现数据可以正常通讯,在大流量,长时间的拷机过程中,未出现丢包的情况。测量磁珠前后的时钟波形,发现时钟结果磁珠后,延时大概1.6ns。更换100MHz@600欧姆的磁珠,时钟延时2ns,但磁珠交流阻值越大,对信号的衰减也越大。考虑到时钟衰减和和延迟的结合,使用100MHz@180欧的磁珠,测试发现时钟信号幅度满足要求,延时1.5ns,能满足要求。经过大流量测试,无丢包情况,通过实验。
四、问题总结
本案例利用一个“野路子”解决硬件调试中常见的问题,该解决思路拓宽了我们思维边界;同时也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时,坚持第一性原则,追本溯源到最底层最原始的物理原理去,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 本文转载自硬件电子工程师 公众号
审核编辑:汤梓红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