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表“大芯片”论文:国产256核RISC-V处理器

描述

  鉴于摩尔定律的效能逐渐减弱,芯片制造商纷纷探索新策略提升处理器性能,如推动架构创新,加大芯片面积,采用多芯乃至晶圆级芯片等方案,如美商Cerebras推出的WSE系列AI芯片。近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在《基础研究》期刊发布了一篇论文,深入剖析了光刻与小芯片Chiplet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大芯片结构概念,即Zhejiang。此款产品是一经研发的具备256颗核心的多芯计算复合体。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还打算将这款基于RISC-V架构的大芯片进阶为拥有1600颗核心的巨无霸计算设备。

  根据目前所探知的信息,Zhejiang是一个由16个小芯片构成,其中每片均包含16个RISC-V内核。研究人员指出,可以在单一独立组件内增加100片这样的小芯片,之前我司将这种设备称为插槽,但现在看来它更像一个系统板。关于这100片小芯片将如何搭配以及各片将支持何种内存结构(因为有1600个内核)仍有待观察。

  以下是Zhejiang RISC-V小芯片的框图:

  

HBM

  以下是如何使用中介层将16个小芯片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共享内存的256核计算复合体,从而实现芯片间(D2D)互连:

  

HBM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自述,Zhejiang将会引入22纳米制程工艺打造。

  有关大芯片计算引擎的构造问题,专家预估其零部件数量将高达上兆个,占地达数千平方毫米,采用封装式小芯片或者计算及储存单元的晶圆级整合。针对百亿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及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相信中国科学院极有可能正考虑采用HBM堆叠式DRAM或其他可行的替代品,例如英特尔和SK海力士共同研发的MCR内存。而因为RISC-V内核对本地SRAM有着庞大需求,因此这或许可以减少对HBM内存的依赖,且可借用MCR双泵浦技术加快DDR5内存运行速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