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资本热?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痛点”待解

描述

人形机器人按下加速键。

1月10日消息,成立仅半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获得超亿元天使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具身智能和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并持续构建公司人才和技术壁垒。

1月11日再传消息,英伟达的合作伙伴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1X”)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将利用这笔资金来支持其现有的企业客户,并将其新的双足类人机器人“NEO”推向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3月,1X就已宣布完成A2轮融资,共筹集到2350万美元。

人形机器人引发资本热

人形机器人产业浪潮正在开启,不仅引发了一波企业融资热,还吸引了一大批机器人概念股追捧。近期,日发精机、昊志机电、奥比中光、康斯特等上市公司纷纷透露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看法及布局情况。

日发精机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透露,公司新产品数控螺纹磨床用于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上的丝杆与螺母的试磨情况良好,高效且精度符合客户要求,获得了客户的认可。目前,用于丝杆螺母的端面外圆磨床已向某客户交付,并与另一客户签订了螺纹磨床合同,但订单额均较小。

斯康特在近期的调研活动中也提到了人形机器人,并表示会关注机器人产业发展。昊志机电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公司谐波减速器、无框力矩电机和编码器等产品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但目前公司上述产品尚未应用于在人型机器人领域,也没有就人形机器人签署相关协议。

不过,在2023年12月,昊志机电曾透露与优必选联合申报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获批筹建。3D机器视觉企业奥比中光也在投资者关系信息中指出,已与优必选达成业务合作。2023年6月,天奇股份也与优必选签订成立合资公司意向,计划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汽车领域方面的应用。

优必选,正是近期在业内冲上热度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据了解,自2012年成立以来,其始终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2023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56.5%,成为球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特斯拉供应商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也于近日相继宣布,建立机器人生产基地投资计划,投资金额均高达50亿元。的确,随着特斯拉等重量级玩家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极大放量。未来,人形机器人也有望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包括工业、商业、民用、特种甚至外太空等,未来全球规模可达数万亿级别。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判断,乐观情况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产业化落地元年,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380亿元。

GGII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量产前夕,人形机器人高价值、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环节将迎来发展机遇期。据高工机器人观察,除了上述企业,还有双环传动、中大力德、汇川技术、同川精密、坤维科技、海伯森技术、鑫精诚传感器等众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均已驶入这一赛道。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痛点”待解

虽然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蓝海市场,但产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落地难点。尤其是我国人形机器人起步较晚,还有多个关键技术难点亟待突破,同时目标场景也尚未明确,价格也相对高昂。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分析,不管是从技术还是应用的角度,人形机器人都还没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因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不明确,所以谈市场规模和市场空间还有点早,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形机器人能够落地应用,潜在的市场空间至少是千亿级的。

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柔性,也许人形机器人什么都能做,但很难做到极致。海伯森技术董事长王国安博士认为,人形机器人想要达到像人一样的灵敏状态,首先眼睛要看得清楚,而且视觉不止是2D,还要有3D。其次,需要有感知、触觉,而人的视觉和触觉神经元非常多,这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所以算力也是人形机器人的基础必备之一。

坤维科技深耕六维力传感器技术20年,其六维力传感器,可用于实时测量机器人腕部所受到的力,并实现主动力输出控制,相当于人类的感官神经。去年6月份,坤维科技推出机器人腕部力觉传感器——KWR63,开始逐步跨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向坤维科技购买小批量KWR63系列六维力传感器产品,应用在机器人的手腕部位。目前,还有其他人形机器人厂商正在与坤维科技进行相关合作,购买应用于脚腕、脚踝等部位的六维力传感器。

从应用场景层面来看,由于人形机器人通用性的设计目标,对人形产品的应用设想已经非常广泛:横跨从家用、商用到工业的各个场景。结合当前市场、技术、供应链的成熟度情况,预计在未来几年,“人形”依然会存在于场景概念机到小规模落地的商业化初级阶段。

所以,企业可以把通用性当作人形产品努力的终极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会横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某种程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的第一步一定来自某个场景聚焦,找到一个最快能实现规模化的应用场景。

从价格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落地还为时过早。据国讯芯微CTO蒋琛透露,“我们接触到一家人形机器人客户,由于所有配置都很高,其目前产品的商业落地价格是60万。”

蒋琛希望,人形机器人在半年后将成本控制到30万,五年后实现特斯拉提出的目标,将成本控制到2万美金以内,届时各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会找到最优的组合方案。

最后,续航能力也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王国安博士认为,“现阶段,机器人能量的利用率远低于人,实现机器人长时间续航,能耗和供电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尤为强劲,随着技术痛点克服、降本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出现快速进展,未来人形机器人实现产业化落地指日可待。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