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研发投入超8.5亿元,同期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5.46亿元。
“发生什么事情了啊?跌傻了啊……”荣昌生物(9995.HK,688331.SH)今日开盘便上演的股价“大跳水”,已经把投资者吓傻了眼。
荣昌生物的这波股价暴跌,在A股、H股两个市场上同时上演。
在A股市场上,荣昌生物今早一开盘股价就一路飘绿,盘中跌破10%关口后又继续下探,最大跌幅一度达到17.58%,截至当天收盘,下跌15.71%,报45.50元/股。反观H股市场的跌幅比A股更大,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达到26.87%,截至当天收盘,下跌22.73%,报24.30港元/股。
受荣昌生物“领跌”影响,截至收盘,乐普生物-B(2157.HK)下跌14.67%、康诺亚-B(2162.HK)下跌9.42%、康宁杰瑞制药-B(9966.HK)下跌6.68%、君实生物-U(688180.SH)下跌6.39%。
其他跌幅在5%以内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科伦博泰生物-B(6990.HK)、博瑞医药(688166.SH)、百利天恒-U(688506.SH)等。
▌逐渐“老去”的ADC项目
从消息面上来看,荣昌生物在今天及前几天,均没有来自企业的官方消息放出。最近与荣昌生物有一定关联的重要消息,或许是辉瑞首席肿瘤官Chris Boshoff在JPM医疗保健大会间隙接受采访时的说法。
Chris Boshoff透露,“辉瑞现在正在寻找远东公司的机会,当然还有中国的公司,这对于整个领域,特别是ADC开发都很重要。”
事实上,辉瑞旗下Seagen公司已经与荣昌生物达成合作,从后者引进的HER2 ADC“维迪妥昔单抗”(RC48)也已经在去年进入III期临床,与K药联合用于HER2阳性膀胱癌的一线治疗。因此,Chris Boshoff此番表态引发市场担忧,RC48的后续商业化或会面临变数。
《科创板日报》记者尝试从多个渠道拨打荣昌生物电话,试图了解公司股价下跌原因,但截至发稿,对方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荣昌生物目前拥有2款已商业化的产品——泰它西普(RC18)和维迪西妥单抗(RC48)。前者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已经获批上市,另有超过5项适应症进入关键III期。
而维迪西妥单抗对于荣昌生物而言意义更大,该产品是荣昌生物研发的中国首个原创抗体偶联(ADC)药物,用于治疗胃癌和尿路上皮癌的适应症已获批上市,还有多项适应症进入关键III期。
2021年8月,荣昌生物与Seagen(西雅图基因)达成合作,后者以最高26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从高个位数到50%以上的梯度销售提成,获得了维迪西妥单抗的全球(亚太区除外)独家许可协议。
从当时来看,该笔交易额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的最高纪录,荣昌生物也获得了“国产ADC龙头”的称号。
不过,时移事易,随着ADC赛道更多后起之秀崛起,荣昌生物的风头早已被盖过。
稍远一点来看,2022年科伦博泰将7项ADC项目授权给默沙东,潜在合作款最高达94.75亿美元。就近而言,百利天恒(688506.SH)与BMS就双抗ADC“BL-B01D1”达成的合作,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无疑成为全新的市场“宠儿”。
另外,就在近期,和铂医药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也与辉瑞就靶向人间皮素(MSLN)抗体偶联药物(ADC)HBM9033的全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签订了独家授权协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且看荣昌生物自身发展,除了靠上述2款上市产品苦撑收入之外,公司还拥有包括RC28、RC88、RC98、RC108、RC118、RC148、RC198在内多款在研产品,高居不下的研发投入已经让外界质疑其商业化能力不足。
“马上现金要烧完了,现在融资环境又差,怎么办?”市场上的质疑声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2020-2022年,荣昌生物用于研发的投入逐年快速上升,分别为4.66亿元、7.11亿元、9.82亿元,合计超过21亿元,期间营收合计22亿元,归母净亏损14亿元。再看2023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8.5亿元,全年投入大概率将再创新高。
然而,截至2023年9月底,荣昌生物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5.46亿元。如果2024年没法获得新的资金流,无疑将面临“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
不过,从ADC赛道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暂且保有一定优势。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显示,4款国外ADC药物最终均未能纳入,谈判药品之中,仅有维迪西妥单抗以到期续约的形式谈判成功,与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和Seagen/武田的维布妥昔单抗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维迪西妥单抗是否有可能在2024年创造放量奇迹,加上泰它西普的销售收入,以拯救荣昌生物于现金流枯竭之中,答案或许很快也会揭晓。
审核编辑:黄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