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锂离子电池为何初入“江湖”,就混得“声名鹊起”?

描述

我们知道,每个通信设备,都离不开储能电池。

智能锂离子电池虽然外观和安装方式与普通的铁锂电池差不多,但它可是基于双向DC/DC功率变换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BMS),集成行业内TOP级电芯,融合电化学、电力电子和智能管理技术推出的针对5G网络新业务的能源产品,是一个拥有六大杀手锏的超级强者。

那是哪六大杀手锏呢?和文档君一起来看看吧~

  01 智能升压

近些年,通信基站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在偏远的山区或市电供应紧张的老城区,有了诸多限制,基站选点时非常“窘迫”。 

而且随着供电线路长度的延长,输出电压会自然下降。通过普通的电源系统供电,因为供电距离超过了60米,而使基站无法获得额定的工作电压。 

 

那就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能采购变压器,改造市电网?

这是不现实的。除了基站建设的成本的问题,电信网和市电网隶属不同的系统。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许可流程审批等环节都会大大延宕通信网建设的进度。而变更基站选址,又会影响通信网的覆盖。 

这时智能锂离子电池正好可以“大显神威”。 

智能锂离子电池通过内置的DC/DC升压电路实现智能升压远供,与5G电源联动协同,实现57V恒压输出,放电电压不随容量下降而降低。 

以3*1100W功耗,50米供电距离,电缆截面积3*6mm²为例。智能锂离子电池57V恒压输出,实现超长距离供电,供电距离是原铅酸电池的一倍,升压远供最远可达164米。

同时,相比普通锂电方案, 智能锂离子电池每年可节省用电量674度电,更节能环保。

智能锂电池

  02 智能并机

对于大型的数据中心或室外光伏站点,需要的是大容量备电,而且随着数据中心或站点的扩容,备电容量也需要平滑无损地扩容。 

智能锂离子电池通过组间智能协同,对电池组进行调压限流分摊管理,实现输出功率无损智能并机,在站点管理单元的配合下,智能锂离子电池可实现最多192台并机备电。 

下面展示的是6个室外电池柜,共51台智能锂离子电池进行并机。

智能锂电池

  03 智能混用

智能锂离子电池可自动适配不同电池组的电压,不需要另外增加合路器设备。

同时也支持与铅酸电池、新旧锂电、普通锂电智能混用,最大化利旧现有电池,保护客户投资,适应5G网络演进分步投资。 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利用锂电长循环寿命及优良性能,平衡不同性能电池的生命周期,达到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总体拥有成本)最优。 

如下图:电源系统+4台智能锂离子电池+2组利旧铅酸电池的混用场景。 

智能锂电池

  04 智能防盗

智能锂离子电池自动检测智能锂离子电池状态,同时提供:软件防盗、陀螺仪防盗、GPS定位追踪多重防盗机制。 

当电池被盗后,能自动锁住电池输出,让电池失去使用价值。电池内部可选配GPS模块,实时定位电池的地理位置,便于快速追回。电池追回后可通过多种方式解锁激活,继续使用。

 

  05 削峰填谷

随着5G网络站点功耗增加,网络能源消耗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节省电费迫在眉睫。

智能锂离子电池能够与电源解耦,依据峰谷电价模型,自动在电价谷时充电,峰时放电,达到降低投资费用、增加资产利用率、减少电费开支的结果。

以某一站点为例,智能锂电池的削峰填谷较普通的铅酸电池,储能吸收更多、释放量更少,经济效益明显。

智能锂电池

06 智能云管理

智能锂离子电池既能够与通信电源系统智能协同,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及AI分析预测,实现全网锂电状态可视。实时掌握电池运行、故障状态,提升站点备电安全,减少无效上站,降低运维成本。 

总的来说就是能源信息互联共通、上网上云,哪里充裕先攒起、哪里匮乏补哪里。在整体的能源互联网上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提升整网能效,降低OPEX(Operating Expenditure,运营性支出)。 

 

发展趋势

前面介绍的智能锂离子电池6大“杀手锏”主要偏重在智能方面,而锂离子电池本身也有4大突出优势: 

绿色环保,支持可持续发展(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

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灵活,节省空间。 

宽温度工作范围,适应高温、高湿、高盐雾等恶劣环境条件。 

循环寿命长,维护成本低。 

来和文档君一起看看智能锂离子电池的战斗力解析图:

智能锂电池

怎么样,智能锂离子电池是不是一个全能五边形战士? 

现在,智能锂离子电池已在全球通信市场获得广泛应用。在高湿、高盐雾的海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炎热、严重缺电的国家巴基斯坦、利比亚,在已经规模建设5G网络的日本,智能锂离子电池的稳定运行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铅酸锂电化、锂电智能化”是通信行业储能发展的大势所趋。

 

读到这里,聪明的你已经知道智能锂离子电池的厉害之处啦!

那么,考一考你:智能升压远供最远可以达多少米呢?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