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描述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诞生之初专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传感器网络。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和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将物联网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如图 2-119 所示。

RFID

物联网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与其相关的技术有四项。第一项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物体要互联或者要被接入互联网,首先需要一个可被识别的身份地址。RFID 是身份识别方面主流的和发展较好的技术。第二项是传感器技术。物体被识别和联网后,需要传感器把所感知的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号,并提供给本地或远程的计算中心处理。第三项是嵌入式技术。有些应用中传感器需要在本地处理信息,然后再把有价值的数据上传。由于物联网终端需要长时间工作,本地嵌入式处理器需要满足严苛的功耗、成本、性能等要求。第四项是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ZigBee、wi-Fi、蓝牙、Z-Wave 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另一类是 LPWAN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即广域网通信技术。LPWAN 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于未授权频谱的 LoRa、SigFox 等技术;另一类是工作于授权频谱的 2G/3G/4G 蜂窝通信技术,如 EC-CSM、LTE Cat-M 和NB-IoT 等。‍

物联网应用的芯片主要包括RFID 标签芯片、 MEMS 传感器、无线连接芯片、MCU 等。RFID 系统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常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识别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 标签一般作为发射端,每个标签拥有唯一的电子编码,用来标识目标对象。按载波频率划分,RFID 标签可分为:低频(LF) 射频卡,工作频率为 125kHz 和134.2kHz;高频(HF)射频卡,工作频率为13. 56MHz:超高频(UHF)射频卡,工作频率为 433MHz、915MHz、 2.45GHz与5.8GHz等。按RFID芯片的可操作性划分,RFID 标签分为只读卡、读/写卡、CPU 卡三种。RFID 芯片主要由射频/模拟前端、MCU 核、存储器三部分组成。

 审核编辑:汤梓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