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在过去一年里经历种种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受瞩目。最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对2024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预判,并且提出十大新趋势。笔者在此梳理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2024年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的关键一年。
从全球来看,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换道先行:我们先走了几年,别人可能比我们慢了几年。但是我们是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强国,是不是把先行的优势变成了产业的发展优势?目前还不能盲目下结论,所以2024年可能就是关键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扩大规模,继续提升竞争力,先行者才能变成领先者,所以2024年乃至2025年,应该是巩固提升的关键年份。
如此一来,我们在全球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汽车行业很多新技术可能会在我们的市场率先应用。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趋势:新技术在中国汽车产业率先应用,这是全球的风向标,新车型率先在中国投放,也是一个风向标。过去不是这样的,过去都是别人的车卖了几年之后到中国投放,别人的技术在西方国家验证之后才能够推广到中国来,所以这两个“率先”就是风向标,是代表性的标志。中国市场可能会来定义下一代汽车是什么,也就是说汽车的定义策源地更多是在中国,这个比重会越来越大。在2024年、2025年,中国不仅仅会保持量的领先,销量会继续在全球占比50%以上,另外,我们在技术和规则上也会保持领先。这就是从先行到巩固产业优势的关键一步。
从竞争来看,大格局应该远未定型,但确实进入深度重塑期,也就是到了要定型还没有定型的时候,所以明年应该是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格局更加分化重塑的年份,明年包括后年实在太关键了:很多企业可能在这两年就退出了,反之可能就迅速崛起了。2024、2025年从全球格局来看,在智能化上,中国和美国会成为两个主角,智能汽车就是中美之间在PK。
从国内来看,也有很大的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就发展不起来了,有些地方利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快速崛起成为新的产业聚集区,有些地方汽车产量很大,但是新能源占比很低,就意味着它转型压力更大,因为油电比在加速调整,某区域的油电比也要加速,跟得上,起码不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才能称之为汽车大省和汽车大市。新能源占地方汽车产业的比重是一个地方汽车产业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这个比例高了转型就加速了,或者说走在成功的道路上,而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面临着压力。因此区域的产业布局一定是在分化,过去的领先者不一定再继续领先,新的力量在崛起。
企业竞争,明年一定是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行业洗牌应该会加速,对很多企业来说,是成长的机会,对另一些企业来说,明年日子就更加难过,这就是市场。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行业,这里面容不得投机取巧,所以要全面提升竞争力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从竞争环境来看,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2024年、2025年的发展环境呈现更加内卷的特征,更不容易。有的行业还有喘息的机会,累了喘一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只能越跑越快,它不给你提供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竞争环境,比的是看谁比谁跑得快,看谁比谁能够抗压,所以不容易。这个行业能够出一些企业真的是可敬可叹的,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内卷2.0,不是不卷了,是进入了新的卷的模式。
去年中国市场新车型会密集发布。2023年哪个国家一年能推出超过1000种新车型?这证明我们的市场足够大,也证明竞争足够激烈。同时,一个新车型的生命周期在加速缩短,过去一辆车卖10年,现在一辆车能卖2年算是很好的了,单车销售规模已经不再是企业重要的目标,企业的目标就是看推新的速度。
4年一款新车这是燃油车时代的常态,现在汽车产业遵行摩尔定律,就是18个月必须更新一次,这是芯片行业的基本规律,一年半一定要有个新东西出来,汽车产业也差不多了也进入了“摩尔时代”,12~18个月必须推出新的汽车产品投放,拼的是创新的速度。因此产品迭代的速度会加快,于企业来讲,创新的频度必须跟得上。这种卷不仅仅是停留在商业层面的内卷,商业层面内卷就是看谁会卖车、谁愿降价;现在这种内卷是在竞争力层面的卷,看谁更能创新,高频创新,这是汽车“摩尔时代”很重要的特征。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个产业一定有一个结构性的特征。过去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结构特征就是以增量为主,新能源整车上增量、电池上增量,就是以投资为主的增量,支撑了规模化的发展。但明年、后年,不能一直是这样的投资态势,所以我们觉得明年、后年可能进入存量结构调整的阶段,有一定的增量。那么存量怎么办?存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能要更多地电动化了。过去传统燃油的产能怎么办?燃油的产能不能丢掉,它背后是就业、是投资,所以要利用好传统的燃油产能,这是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它盘活,产业发展不能只破不立。
第二个突出问题是,过去电动的产能也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过去爬坡上量的时候有很多电动产能,单一主体产能的规模经济性不够,因此可能需要被调整、被重组,碎片化的产能要向集中化发展才有规模效益。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2024年会是多少?如果按照新能源汽车增速30%~40%来讲,1300万辆是不是不可能。当然有机构说1100万辆,1100万辆是不是保守一点?从不同的车型算了算,比如从细分市场算一算,最上量的车是10万~15万的车,这是新能源汽车明年的重点。前些年我们都是两头跑,10万以下卖得快,高端车30万以上卖得快,但这两个市场不是我们的主力市场,过去几年10万~15万的市场都是以油车为主,但这个市场是汽车的主力,这两年电动化开始向这个领域进军了。明后年,10万~15万的市场是电动车可能突破爆发的重点。
多元路线开始崛起,过去主要靠纯电,这两年增程、插电式PHEV开始崛起了,市场结构更加合理了,有纯电发挥优势的领域,有PHEV发挥优势的领域,所以这样一种多元的路线,再加上主力市场的电动化开始了。汽车市场是典型橄榄型的市场,两头不大,而我们电动化是从两头开始,最大的一块就是10万~15万,这一块中间区域开始崛起了,所以明年还是值得期待的。
明年海外好多生产工厂建成,国际化是两条路径,一个是贸易出口;一个就是在当地投资、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这是主要模式,就像大众本田在中国建工厂、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一样,贸易不是主要的,但是早期靠贸易。所以明年我们的国际化亮点应该在海外生产、海外销售比重越来越大,再加上出口早期有一个爬坡的过程,所以国际化还会保持贸易+海外生产的模式,都会是快速增长的趋势,慢慢由贸易为主变成海外投资本地化发展为主,这是国际化的基本规律。
乘用车已经是一个良性的自转轨道,自驱动了,也不可逆了。商用车是电动化的下半场,中国是商用车大国,保有量3000多万辆,是碳排放的主体。从“双碳”和企业自身发展来讲,商用车的电动化、新能源化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在乘用车进入自转自驱动发展的轨道之后,要把电动化的重点放在商用车上来,解决它的绿色化或者新能源化问题。
另外,商用车和乘用车有一个不同,它是“后电动化”的,这个后电动化就赶上了乘用车的智能化。因此,乘用车是先电动化、后智能化,商用车现在表现出的特征是“两化”同步,就是既做好电动化,同时也赶上了智能化。因为在它的场景里有智能化的刚需,由两个司机变成一个司机,由一个司机变成完全自动驾驶,对乘用车来讲那叫好玩,对商用车来讲就是降成本,所以它有强烈的智能化的需求,所以它是“两化”同步。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这几个领域在2024年会持续进行技术突破,一些标志性的技术应该会密集应用在汽车上,所以创新的速度会加速,标志性的产品、标志性的技术会不断涌现。比如电池,一些新的电池会量产上车了,当然全固态的应该还有一段时间,明年大家一定会再做一些混合电池,有固态、有液态;另外一些标志性的产品,比如大圆柱电池会规模化地量产上车,磷酸铁锂也不断演进,车企会把新技术电池上车当成差异化发展的重点。
除了电池之外大家更关注的就是充电,1秒钟1公里的充电技术会规模化地应用,就是高压充电,800V的高压充电,1秒钟可以充满1公里,800V的车慢慢会成为标配,车能不能适配高压,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明后年,高压车会迎来放量发展,或者技术加速普及。除了纯电之外新型的混动技术,车企都很关心混动。新型混动技术是创新的一个重点,一般的纯电车企一定会关注混动路线的配套。
国产芯片会加速上车,2024、2025年是国产芯片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有的企业已经提出来,2025年要做全国产化,所以国产芯片加速上车是明后两年汽车半导体领域一个非常亮丽的特点,包括国产的操作系统。所以电池、芯片、操作系统,这些标志性的技术和产品会进一步突破。
明年是智能化相对清晰的一年,这两年还是探索期。智能化,过去两年是做单车智能,还是做车路协同,还是做智能网联,大家也探索了很多年。明后两年智能驾驶的应用路线会逐步清晰,单车智能会快速发展,它叫功能叠加的发展模式。今年做泊车,明年可能行泊一体,可能再加上L3车道跟随,再加上辅助驾驶,不断加上一些智能化的模块,这是单车智能的发展模式,最终到有一天走向L4。所以它进入不断加功能、不断升级的快速的发展轨道,大量的智能模块会上车,当然有些企业会推出一些高阶自动驾驶,这个不矛盾。主力市场就是不断加功能,有些企业会继续向高阶自动驾驶。
车路协同、智能网联、车城协同,这个路线也会不断清晰。比如智能网联已经清晰了,车必须联网。未来的新车,起码乘用车联网率明年、后年就是100%,新车必须网联,都会有联网的通讯模块。另外,车路云车路协同的试点会进一步扩大,用网联、用道路来解决汽车的赋能问题。网联和车路云会继续进行试点示范走向产业化。所以,智能驾驶的应用路线由探索期转向清晰化发展。
明年又是一个跨界大年,汽车行业变得越来越跨界,和ICT信息通讯行业、能源行业的融合会进入到深度融合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能源行业看来,汽车是能源的一个负荷、一个组成部分。但在ICT行业看来,汽车就是一个大终端。在汽车行业看来,必须打通与能源的链接,必须大量应用ICT行业的软件、硬件的新技术实现自己的发展。所以从汽车角度,这是最大的创新集成器,新技术都要用到身上。跳出汽车来发展汽车,从融合的角度来推动产业之间相互的链接、相互的赋能,是汽车行业或者说中国产业发展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个现象在汽车行业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本文转自:汽车与配件AP - 编辑部
演讲稿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