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制造成为了热门的关键词,众多厂商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曾经专注于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软件和咨询服务的公司也纷纷转型,摇身一变成为了智能制造公司。甚至连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加入了这个战场,推出了工业大脑计划,以推动其业务向制造业领域的延伸。
但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像阿里这样互联网企业都非常热衷于推广智能制造的概念,但真正落地的并不多,而落地后真正达到预期宣传效果的项目几乎为0。反观智能制造的主体,中国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反而未见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大的动作,被新闻媒体宣传的智能制造企业,也都只能用来做做宣传,真正智能制造在其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起到多大的作用都是问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制造业应该如何实现智能制造
经常听到很多朋友在讨论企业现在是处于工业几点零,其实个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环境,企业中的新老技术大量并存,新的管理模式和陈旧的管理模式同时存在,在中国很多的制造企业中是没有办法去界定工业几点零,而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任何企业都应该把智能制造纳入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
1.标准化是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本条件
在我曾经参与的数字化转型咨询项目中,我发现企业在追求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产品设计、供应链、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例如,一些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中,由于工程师的不同,会对同一个需求进行反复设计,导致同一个零部件出现7~8种版本,甚至被用于不同的产品上。这无疑增加了后续制造、采购等生产相关部门的复杂度,同时也提高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难度。
有些朋友会认为,为了实现所谓的柔性生产,企业不得不为每种型号的产品设计不同的零部件,建立不同料号以实现最大化的柔性生产。然而,这种观点应该被抛弃。所谓的柔性生产也一定是基于标准化的柔性生产,标准化的颗粒度越细,柔性化越高,但所付出的成本也是越高。因此,企业实现柔性生产一定是基于自身的业务需求实现有限的柔性生产,以实现利润与成本的平衡。
在企业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企业缺乏对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他。们迫切地想要实现智能制造,但却忽视了标准化这一关键环节。这就像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大楼,随时可能倒塌。因此,我呼吁企业在追求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只有建立了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
制造业实现标准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当然应该避免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实现标准化,一般情况下应该首先从研发开始实施标准化,因为研发是一个产品的源头。
2.数字化实现智能制造手段
国内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基本都已经用上了ERP系统,很多企业也已经实施了HMR,WMS,MES等信息化系统。MES作为制造环节主要管理系统,这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制造企业都开始实施MES, 但大部分企业MES系统实施并不理想,市场上的MES产品也比较多,而且现在也出现了云端的MES系统,企业选择和实施MES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数字化设计的涓涓细流已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为此,企业应着眼于产品与经营管理两大维度,精心梳理数字化需求,并通过信息系统将其化为现实。当然,在标准化套装软件熠熠生辉的同时,也要根据企业独特的风景,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实现的道路上,我们应尽量避免人工数据录入,而是要尽可能直接采集设备数据。这样,我们才能守护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干预的影子。
3.智能化是持久战
经过标准化和数字化,企业便拥有了迈向智能化的坚实基础。当然,这三个过程也可以交叉进行,但需要强调的是,智能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久战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需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进而给出决策。
在智能化的初始阶段,企业需要关注如何自动化地分析数据,并为公司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数据。而到了高级阶段,企业不仅要能够自动化地分析数据,更要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决策。这是一项相对复杂而又需要持久进行的工作。
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企业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信息系统和数据来进行决策支持,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智能化模式。这是一场持久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只要企业能够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智能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