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布最新《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多项传感器技术被列入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024年最新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是在2022年清单的基础上更新而来,一共有18项技术,包括先进计算、先进工程材料、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技术,与2022年版本相比,新增了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技术等2项技术。 跟2022年版本相比,2024年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中,“清洁能源发电和存储技术”替代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存储技术”的说法,排名第八,首次进入关键技术前十位。 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存储技术”位于清单第十六位。此外,2022年单独列出的“先进核能”技术,在2024年版中,并入了“清洁能源”技术中。 具体来看,2024年版“清洁能源和存储技术”则具体包括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和可持续的化学品、燃料和原料、核能系统、聚变能、储能装置、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动机、电池组、网格集成技术、节能技术、碳管理技术。   除此之外,总体来看,2024版美国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包括了先进计算、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与微电子等共18类技术领域。 传感器领域方面,先进及网络化传感与特征管理包含多项传感器技术,包括:传感器处理和数据融合、地球物理传感、交通领域传感、安全领域传感、健康领域传感、能源领域传感、制造业传感、建筑领域传感、环境领域传感等。 此外,【半导体和微电子】类目中,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机电系统(NEMS)等传感器芯片制造技术被列入。 清单详细内容见下文,文末附录2020、2022、2024三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可查看。 半导体

2024年最新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

半导体

相关背景

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根据1976年的《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先事项法案》成立,旨在为总统及总统行政办公室的其他人员就经济、国家安全、国土安全、健康、外交关系、环境以及资源的技术复原和利用等议题提供科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建议。OSTP负责领导跨部门的科技政策协调工作,协助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对联邦研究与发展预算进行年度审查和分析,并为总统就联邦政府的主要政策、计划和项目提供科技方面的分析和判断。 为了生成这份更新的CET清单,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通过国家科技委员会(NSTC)并与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协调,推动了一个广泛的跨部门审议过程。负责的NSTC小组委员会包括来自总统行政办公室18个部门、机构和办公室的专家,他们确定了各自所在组织认为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CET子领域。因此,这份经过更新的CET清单是通过NSTC和NSC协调后形成的,反映了跨部门对于2022年CETs更新的共识。

对美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对美国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清单明确了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和新兴技术。这些技术涵盖了人工智能、能源、量子信息科学、通信和网络技术、半导体、军事以及太空技术等尖端科技领域,代表了新的先进技术的子集。通过关注和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美国能够保持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从而维护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其次,该清单为美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和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美国政府可以根据清单中的技术领域,制定针对性的研发计划、投资战略和政策措施,以加速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有助于确保美国在未来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提供动力。 此外,该清单还可以作为美国与盟友和合作伙伴进行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共同推动清单中的技术发展,美国能够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这有助于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 最后,该清单的发布也体现了美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通过明确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美国政府能够为创新者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指引,鼓励他们在这些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这有助于激发美国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对我国的启发

《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如下启发: 明确科技发展方向:清单中列出的技术领域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科技发展方向参考。我国可以结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布局,以确保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清单中的很多技术领域都涉及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我国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原创性研究,提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整体实力。 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清单中的技术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我国应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体系,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清单中的技术领域涉及到多个产业和学科。我国应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清单中的技术领域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清单中的技术发展,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 2024年最新版

▲先进计算

•先进超级计算,包括AI应用

•边缘计算和设备

•先进云服务

•高性能数据存储和数据中心

•先进计算架构

•先进建模和模拟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空间计算

▲先进工程材料

•按设计和材料基因组学制造的材料

•具有新颖性能的材料,包括对现有性能的实质性改进

•材料性能表征和生命周期评估的新颖和新兴技术

▲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技术

•航空、海事和工业开发与生产技术

•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热段制造及相关技术

先进及网络化传感与特征管理

•有效载荷、传感器和仪器

•传感器处理和数据融合

•自适应光学

•对地球的遥感

•地球物理传感

•特征管理

•病原体以及化学、生物、放射性和核武器及材料的检测和表征

•交通领域传感

•安全领域传感

•健康领域传感

•能源领域传感

•制造业传感

•建筑领域传感

•环境领域传感

▲先进制造

•先进增材制造

•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支持清洁、可持续和智能制造、纳米制造、轻质金属制造以及产品和材料回收的技术

▲人工智能 (AI)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强化学习

•感觉感知和识别

•AI保证和评估技术

•基础模型

•生成式AI系统、多模态和大型语言模型

•用于训练、调整和测试的合成数据方法

•规划、推理和决策

•提高AI安全性、信任度、安全性和负责任使用的技术

▲生物技术

•包括核酸、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质合成及工程在内的新型合成生物学,包括设计工具

•多组学和其他生物测量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表型功能的预测建模和分析工具

•亚细胞、多细胞和多尺度系统的工程

•无细胞系统和技术

•病毒和病毒传递系统的工程

•生物/非生物界面

•生物制造和生物加工技术

▲清洁能源的生成和储存

•可再生能源发电

•可再生和可持续的化学品、燃料和原料

•核能系统

•核聚变能

•能源储存

•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动机

•电池

•电网集成技术

•节能技术

•碳管理技术

▲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

•分布式账本技术

•数字资产

•数字支付技术

•数字身份技术、生物识别和相关基础设施

•通信和网络安全

•增强隐私的技术

•数据融合和提高数据互操作性、隐私和安全性的技术

•分布式机密计算

•计算供应链安全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中的安全和隐私技术

▲定向能

•激光

•高功率微波

•粒子束

▲高度自动化、自主化和无人驾驶系统、以及机器人技术

•地面、空中

•海上

•太空

•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包括高清(HD)地图

•自主指挥和控制

▲人机接口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人机协作

•神经技术

▲高超声速

•推进

•空气动力学和控制

•材料、结构和制造

•探测、跟踪、表征和防御

•测试

▲集成通信和网络技术

•射频(RF)和混合信号电路、天线、滤波器和组件

•频谱管理和传感技术

•未来一代无线网络

•光链路和光纤技术

•陆地/海底电缆

•卫星和平流层通信

•容迟网络

•网格网络/独立于基础设施的通信技术

•软件定义网络和无线电

•现代数据交换技术

•自适应网络控制

•弹性和自适应波形

▲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技术

•为空中、太空、地面、地下和水下设置中的用户和系统提供多样化的PNT使能技术

•干扰、阻塞和欺骗检测技术、算法、分析和网络监控系统

•抗干扰/拒止和加固技术

▲量子信息和使能技术

•量子计算•量子器件的材料、同位素和制造技术

量子传感•量子通信和网络

•支持系统

▲半导体和微电子

•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

•制造工艺技术和制造设备

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

•异构集成和先进封装

•专为人工智能、自然和恶劣辐射环境、射频和光学元件、高功率器件以及其他关键应用而设计的特殊/定制硬件组件

•用于先进微电子的新型材料

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机电系统(NEMS)

•非冯·诺依曼计算的新型架构

▲太空技术和系统

•太空服务、组装和制造以及使能技术

•实现成本效益高、按需和可重复使用的太空发射系统的技术推动因素

•访问和使用地月空间和/或新轨道的技术

•用于天基观测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工具

•太空推进

•先进的太空飞行器发电

•新型太空飞行器热管理

•载人航天推动因素

•弹性和路径多样化的太空通信系统、网络和地面站

•太空发射、范围和安全技术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