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降价,京东云跟进,谁能打赢云计算价格战?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科技云报道原创。

就在大家还在回味2月29日阿里云发布“史上最大降价”的惊喜时,京东云连夜发布降价消息,成为第一家跟进的云服务商,其“随便降,比到底!”的口号,颇有对垒的意味,直接吹响了云计算价格战的号角。

事实上,这并不是云计算市场的第一次价格战。

2023年5月,阿里云就曾有过一次“史上最大规模降价”,随后腾讯云、移动云、京东云纷纷跟进。

时间再往前推,阿里云在2013年首次降价后,2014年就连续降价了6次,此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阿里云连续17次降价,核心云产品降价幅度一度超过50%。

面对阿里云的带头降价,其他大厂无一例外,全部被卷入其中。以2015年的CDN价格战为例,阿里云在5月宣布降价21.2%,腾讯云转头就降价25%,力度一个比一个狠。

各大云计算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早就“卷”成了一锅粥,每次降价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拉动市场价格快速下落。

新一轮的降价潮之下,云计算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阿里云“以价换量”公共云

降价一向是云市场竞争最常见的策略。在国际市场,价格战可以说是云计算行业的常态。

AWS在2016年直接表示,降价就是核心策略。和Azure、谷歌云价格战打得最火热那几年,AWS创造过一年内连续12次降价的纪录,2011-2013年的降价次数都达到双位数。

进入中国市场后,国外云厂商们也把价格战的传统带了过来——2013年阿里云首度大降价,正是为了迎战同一天宣布入华的AWS、Azure和IBM。

在宏观环境不佳、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此次阿里云的降价举措并不让人意外。

据IDC 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公有云市场的份额尽管仍牢牢占据市场第一,但份额同比下跌5.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华为云、天翼云和移动云的份额则有所上升。

对于阿里云而言,公共云市场仍然竞争激烈。

正如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所说:“阿里云降价并非短期市场竞争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战略选择。”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阿里云在公共云战略上是有些摇摆不定的。

面对私有云市场着可观的规模增长速度,并能为云厂商带来不少大客户收入,与华为云、运营商云等争夺非公共云的市场份额,曾是阿里云过去几年的奋斗目标。但在这个领域,阿里云很难建立起优势。

随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重新回到公有云的“优势战场”对阿里云来说,几乎已是个不得不做的决定。

2023年,阿里云CEO吴泳铭宣布了阿里云“AI驱动、公共云优先”新战略,强化公共云业务的主体地位。

并表示将对阿里云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作取舍,减少项目制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投入。

随后,在组织架构上,阿里云也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并成立三个核心业务部门,分别为公共云业务事业部、政企事业部、海外业务事业部。

结合从去年到今年连续两次大降价,阿里云所有的举措都意在进一步扩大公共云市场规模。

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表示,中国云计算发展了十多年,但公共云渗透率仍大幅低于欧美成熟市场,阿里云这一轮降价更希望进一步提升国内公共云市场渗透率。

“通过降价扩大中小企业上云的规模,把因降价产生的收入损害补回来,这是我们的战略选择,阿里云过去几个季度的增长,相对前几年是慢的,所以我们做出一些差异化的动作,摆脱这个局面。”刘伟光在采访时表示。

价格战并非唯一竞争手段

阿里云的降价,被不少市场人士看作是阿里云吹响了进攻号角,而京东云的快速跟进,直接拉响了新一轮价格战的引线。可以预见,其他大厂和运营商都将被拖入新一轮的价格战。

降价,无疑使得云计算竞争加剧,云厂商的营收和利润都将受到影响。

目前,国内云厂商公开盈利的仅有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两家。

其中,根据阿里巴巴此前发布的2024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阿里云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增长86%至23.64亿元,创财年新高。

百度智能云也在此前的Q2财报中,对外展示了其连续盈利的能力。

但反观其他云厂商,暂未扭亏为盈,面对头部云服务商的价格“内卷”,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在市场份额和效益中间艰难抉择。

但价格战并非竞争的唯一手段。

放眼全球来看,当下云服务向AI靠拢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尤其是生成式AI的发展,正在成为云厂商业绩新的抓手。

从2024年AWS、Azure、Google Cloud最新公布的财报来看,在AI的加持下,云厂商业绩增收又增利。

其中,微软云实现了同比20%的营收增长,超越市场预期;作为核心对手谷歌云的营收增速则超越了前者,并实现了首次盈利。

而AWS则在Q4被微软云赶超,这在此前并不多见。AWS的增长放缓,被认为是在这波生成式AI浪潮中,被甩出一段不小的距离。

这表明在AI大模型爆发的背景下,云厂商的座次正在发生改变。

而在国内,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京东云等国内云计算大厂都已基于AI大模型推出了MaaS服务,试图为云业务带来新的增量。

一方面,大模型API调用服务,云厂商可以根据用量或者时间来收费。另一方面,云厂商可以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AI算力服务。

众所周知,大模型对算力的消耗极大,随着国内模型参数的逐渐提升,以及垂直领域模型的爆发,大模型对于算力的需求快速爆发。

谁能更好把握住AI算力这个机会,谁就有可能在云业务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目前看,大模型已经开始发挥出带动效应。百度最新财报显示,非在线营销收入增长的最大功臣,则是Q4营收达84亿元的智能云业务——“6.6亿元”,李彦宏在电话会中强调,这是大模型为百度智能云业务带来的增长。

根据业绩说明会的披露数据,合并报表口径下,四季度AI给百度智能云业务带来的增量收入约占4.8%左右,主要受益于企业对模型构建以及模型推理需求的增加。

总的来说,AI大模型的MaaS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云厂商的增长。

但大模型的建设同样是高昂的投入,云厂商能否熬过一次次激烈的价格战,又同时保持大模型的领先性,对所有竞争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AI时代,云厂商的战事已经打响。降价,开启了新一年的话语权争夺。

【关于科技云报道】

专注于原创的企业级内容行家——科技云报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业级IT领域Top10媒体。获工信部权威认可,可信云、全球云计算大会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深入原创报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