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三极管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工作原理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晶体三极管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工作原理 

晶体三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它由三个区域构成,分别是一个N型半导体区域(称为发射区或发射极)、一个P型半导体区域(称为基区或基极)和再一个N型半导体区域(称为集电区或集电极)。晶体三极管通过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电流,以实现信号放大和开关动作。

首先,我们来看晶体三极管的结构。晶体三极管由三个不同掺杂程度的半导体区域构成。通常,两个N型半导体区域夹着一个P型半导体区域。NPN型晶体三极管中,P型区域被称为基区,两个N型区域被称为发射区和集电区。PNP型晶体三极管则是NPN型晶体三极管的反向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晶体三极管具有两个 PN 结并联的 PN 结型双极型电容。

晶体三极管的作用是作为电子电路中的放大器和开关。作为放大器时,它可以放大微弱的信号电压或电流,并将其输出为较大的信号。作为开关时,它可以将一个电路通路打开或关闭,实现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中的信号控制和处理。

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电流。这里以NPN型晶体三极管为例进行说明。当发射结正向偏置而集电结反向偏置时,实际上是将两个 PN 结以紧密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时,emit-ter结上的电子开始从发射区注入到基区,并且在基区中扩散。而基区的厚度和材料的导电性决定了基极电流的大小。当发射区中的电子注入到基区时,由于基区是 P型,电子会与基区中的空穴进行复合。

在基区的电子和空穴复合过程中,会将一个电子带到 P区,形成一个通过发射结到达基极的小电流。这个电流被称为基极电流。基极电流决定着发射区电子注入到基区的速率和数量。当基极电流之达到一定程度时,发射区电子注入到基区的速率就足以保持基区中有一定数量的电子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发射区注入到基区的电子的总数与基区中的空穴数几乎相等。

而在基区中的电子流向集电极,形成集电极电流。集电极电流是基极电流的放大倍数,这个倍数被称为晶体三极管的集电电流增益。当基区电流增大时,集电极电流也随之增大。因此,通过控制基极电流,可以对集电极电流进行精确的控制,实现信号的放大。

当基极电流很小或没有时,晶体三极管就处于截止状态,集电极电流接近于零。当基极电流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晶体三极管进入饱和状态,集电极电流达到最大值。因此,晶体三极管可以将输入信号的小变化放大成较大的输出变化,实现了信号放大的功能。

总结起来,晶体三极管的结构是由三个不同掺杂程度的半导体区域构成的,其作用是作为电子电路中的放大器和开关。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电流,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开关控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