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银2024亚太科技论坛探讨AI发展及供应链瓶颈

描述

  美国银行将于近期举办2024亚太科技论坛,美林证券台湾地区研究部门主管郑胜荣先生认为,台湾科技产业经过三个周期发展后正处于人工智能(AI)初创期。然而,台湾供应链在行业调整后,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CSPs)在打造自家AI生态体系时均依赖亚洲以及台湾的供应链支持。同时,他指出,研发人才短缺与存储器供应问题将会对AI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据悉,台湾科技产业已历三次重大变革,其中第一波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PC)革命;第二波是2006至2010年间的智能化手机浪潮,现如今正迎来以AI驱动的第三波浪潮。郑胜荣坦言,虽然手机PC价格普遍在200至500美元之间,但服务器价格却可能高达1万美元,更遑论AI服务器售价可达到20至50万美元。这将为供应链带来更高附加值。

  就台湾供应链的发展路径来说,与上一波的集中于GPU企业有所区别,如今越来越多的云服务提供商和处理器生产商也在参与开发各种AI平台,这些公司总体规模达到了2至3兆元级别,他们也需要搭建自己的AI生态系统。郑胜荣表示,自此之后,台湾有如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对于2024年能否看到AI产业出现更大出货量,郑胜荣预测,未来5至10年内,该领域仍有持续增长潜力。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市场焦点主要在某家GPU厂商身上,但由于CSP厂商具有庞大规模以及丰富供应链资源,因而希望能够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此外,提升效率也是其追求。考虑到GPU设备功率大且性能优异,但对于中低配置芯片而言,未必适用,因此,CSP厂商会根据自身应用需求开发解决办法。

  郑胜荣强调,当前AI产业并非仅有单一解决方案,而是多样化并具高附加值的解决方式。因此,CSP厂商必须寻找台湾的IC设计公司、知识产权(IP)提供商以及半导体代工厂,还需众多系统制造商合作共赢。

  郑胜荣进而表示,台湾的AI原始设备制造商(ODM)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短暂繁荣,随后在大规模整合后,众多业者退局。即便如此,那些在服务器ODM和特殊零部件供应链领域的幸存者们,凭借坚实的业绩记录,凭借过去10至15年收缩投资并调整亏损业务策略,不仅实现盈利,还能维持7至8%的利润率,他们都经历过长时间的行业上、下游周期波动。

  不过,他亦提醒道,在这个产业整合的过程中,供应链和研发人才短缺将是潜在瓶颈。虽然台湾ODM价值已经得到提升,但仍需更多研发人员支持,这也直接反映在ODM供应链的财务报表上。

  华尔街分析师Simon Woo提出三个观察要点,其中之一是AI生态系统的激烈竞争,全球主要亚洲科技巨头纷纷着力于AI领域带来创新价值,而那些对此缺少投入的可能会输掉这场竞争。尽管市场存在一些对AI技术临近发展周期尾声的担忧,然而美林证券分析师仍然持有积极的态度。

  其次,他特别提到了存储器瓶颈问题。尽管美国全力推进AI发展,成功研制出自制数据中心处理器芯片,却对内存芯片产业完全忽视,这种严重依赖少数供应商的状况给美国AI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归根结底,没有存储器便无法实现AI的全面发展。

  第三,Woo呼吁市场注意,虽然当前众多投资者都将目光聚焦在数据中心方面,但是AI设备同样具有很大潜力,尤其是AI手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对于AI是否处于泡沫化阶段,郑胜荣做了否定回答。他以PC和手机发展历程为例,指出提升生产力、提供附加价值是其持续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虽然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却不像虚拟现实和游戏那样容易陷入泡沫。他认为,这些产品过度迎合消费者需求,重视娱乐性质多过实际效能,与AI应用的商业市场有所不同。以企业为核心用户的AI,路由器设备价格高达百万美元,企业购买AI并非仅仅满足个人需求,更是为了创收。据他观察,行业内已初现通过AI获得收益的企业,因此各大设备服务提供商必定将会持续投资于AI。

  此外,郑胜荣还附带提及了2000年网络泡沫的案例。当时的很多公司自诩为网络公司,实际上无实际收入来源和应用场景,所以就算市值再高也无法创造真实财富。但现在情况则截然相反,所有半导体公司生产的产品皆已实际应用于数据中心,而且客户也愿意进行更大规模采购。也就是说,出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甚至是利润,这些都是判断AI是否泡沫化的重要标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