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AI大模型终端落地的第三大方向?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前有AI落地难,如今AI大模型的落地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虽然各大企业推出了非常多的行业垂直大模型,不过这些模型基本上还是基于云端去实现。在终端,目前AI智能手机和AI PC是最热门的两大应用。

我们简单看一下AI智能手机行业,已经有数家厂商推出了配置在手机端的大模型。以vivo的蓝心大模型为例,可以通过抓取屏幕中的内容,智能且直接地完成日程添加的操作,使用户体验更为便捷。还有荣耀MagicOS 8,大模型让荣耀手机能够捕获用户的意图。在AI PC方面,道理大抵是相通的。
 
那么,除了原本就比较智能且出货量较大的智能手机和PC之外,AI大模型还有什么终端方向值得去探索呢?OpenAI 给出的答案是机器人。
 

把ChatGPT装进机器人的大脑

近日,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发布了自己第一个OpenAI大模型加持的机器人demo。视频内容显示,当一个1.7米左右的机器人被植入GPT大模型之后,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不仅能够和人类无违和对话,而且也具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
 
根据demo内容,这个搭载GPT的机器人能够非常准确地描述自己所见的内容,比如面前的苹果和杯子,以及演示人员手部的动作。并且,当演示人员让这个机器人递些吃的东西过去时,它能够在几乎不需要反应时间的情况下将苹果递给演示人员。这个demo显示出,搭载GPT的机器人已经具有非常高的“意识自主性”,虽然有些对话需要时间反应,不过他最终都能够做出正确的举措。
 
据悉,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拥有一个豪华的技术团队,创始人Adcock重金从波士顿动力、特斯拉、谷歌等公司挖了大量的人才。再加上有了GPT的加持,Figure 01机器人可以自主做计划、执行任务、有记忆、听懂人话,离具身智能的程度更近一步。
 
上一个引起行业广泛关注的机器人是VIMA(Vision-and-Language Navigation with Multi-Modal Transformers)。VIMA由李飞飞教授及来自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清华大学和英伟达的几位学者组成的团队联合打造,是一个使用多模态提示执行各类任务的机械体操作系统。根据介绍,VIMA是一个带有机械臂的LLM,可以接受多模态提示词,单个的文本、图像、视频或这些信息的结合。
 
太平洋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虽然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AI系统还不够成熟,但当前ChatGPT的出现已展现了生成式AI具备较强理解和生成对话能力,结合OpenAI投资人形机器人赛道,以及特斯拉等巨头的入局,看好未来人形机器人更快商业化落地。
 
无疑,Figure 01机器人展示出当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最新进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要求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与环境交互、感知、规划、决策、行动、执行任务。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 ITF World 2023 半导体大会上就大谈特谈具身智能。他认为,具身智能是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相信随着AI大模型技术越来越成熟,这种大模型和机器人的融合会更加成熟,到时候机器人可能会无缝融入人类社会。
 

大模型融入机器人的挑战

不过,憧憬是美好的,过程总是很艰辛。针对AI大模型和机器人的融合,当前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就像Figure 01机器人一样,它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无法很平滑地处理。
 
在2023年底举办的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论坛上,很多专家就谈到了AI大模型的终端落地难题,其中一些问题实际上也是适用于机器人行业的。
 
比如,第一个是算力和存储问题,当AI大模型在云端训练时,相对算力还是比较充沛的,不过当部署到终端的时候,模型受限于算力和存储能力的显著下降就需要做瘦身。这就牵连出第二个问题,由于实际应用经验严重匮乏,目前大部分AI大模型的瘦身都是“拍脑袋式”的,这也是为什么Figure 01机器人在一些问题上应对非常好,在一些问题上却需要很久的推理思考。因此,在硬件问题上,成本就会是个大麻烦,成本太低的话,AI大模型受影响就会非常严重,成本太高的话就无法广泛普及。
 
第二个是数据的问题,以机器人来说,最终落地到终端会有比较明确的场景。然而,就需要利用这类场景数据对AI大模型进行二次训练,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高质量清洗,另外如何微调数据以达到更好的部署效果,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有太多经验空白区。有人会问,竟然要求具身智能,要像人类一样,那么不是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吗?理想形态当然是这样,甚至是机器人在一些能力上超过人类,但是受限于硬件,短期看这是不现实的。
 
第三个是仿真和部署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具身智能的机器人需要和物理世界接触并融入物理世界。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智能体是基于虚拟仿真环境进行设计的,不过智能体部署之后,现实世界要复杂很多,如何将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耦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智能体模型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和成长性,还需要一个强大的通用智能本体平台。可能有人已经想到了硬件性能冗余,不过考虑到可靠性和成本问题,单纯性能冗余明显是不够的,特定场景通用走向社会性通用的过程中,硬件平台架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头部企业实现AI大模型和机器人融合的方式有一些差异性。微软公司使用ChatGPT大型语言模型 (LLM) 将人的语言快速转换为机器人的高层控制代码,然后转化为机器人的控制;谷歌PaLM-E模型则是一种视觉路线,能够观察物理实体世界的信息,由大模型进行分析理解,再将决策结果反馈至物理世界;特斯拉则是打通FSD和机器人的底层模块,实现一定的算法复用,特斯拉利用大规模的数据集训练模型,可以提高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并认为自动驾驶的本质就是机器人。
 
从结果来看,目前AI大模型+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一些功能,但是离通用智能和规模部署还有一段路要走。
 

结语

AI大模型如何在终端落地?这是一个困扰行业的问题,将本身就智能的智能手机和PC升级,这当然是一个路径。不过,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当然这条路道阻且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