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败诉ipad商标侵权案教训:无形资产不可小觑?

3G行业新闻

14人已加入

描述

  苹果或败诉ipad商标侵权案

  看点

  美国苹果公司与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最终以苹果公司一审败诉而告一段落。双方之所以激烈争夺,是为了iPad中国商标背后代表的隐形资产。

  有分析认为, iPad已经成为全球品牌,因此苹果在中国将其iPad改名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商标,苹果公司以往大多以出资购买的方式达成和解,估计此次也不会例外。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iPad中国商标最终鹿死谁手,这场商标之争都将成为影响巨大的经典案例。

  商标侵权仍在发酵

  尽管商标侵权的时间已经断断续续发酵了近一年,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美国苹果公司的iPad商标权之争正全面升级。

  从2011年6月开始,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就先后在深圳、北京等地起诉美国苹果公司“iPad”商标侵权的案件。深圳唯冠方面认为,iPad中国内地的商标属于深圳唯冠所有,苹果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没有iPad商标权,并索赔100亿元人民币。

  去年12月5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美国苹果公司败诉。苹果要么花费重金从深圳唯冠手中购买ipad商标,要么放弃在中国内地以iPad的标识销售平板电脑。

  虽然苹果公司也在积极上诉,但如果2月29日在广东高院第一法庭开庭的终审(即“二审”)没有改变一审的原判,苹果iPad在大陆销售渠道或遭全面封杀,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条款,苹果公司最高可能还会面临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工商罚款。

  实际上,在苹果iPad商标陷入纠纷之后,中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对苹果iPad的直营店和经销商介入调查或已开始查封。

  北京市西城工商分局已经对苹果公司侵权iPad展开调查,辖区苹果西单大悦城店或面临工商部门开出亿元罚单。此外,山东、河北、湖南、四川、广东等多地区工商部门也介入调查,一些苹果门店和代理商的iPad产品,有的下架停售,有的被查处没收。

  据报道,截至目前,已有9个省市自治区近20家工商部门介入调查iPad商标侵权案。

  或波及电信运营商

  不管谁赢谁输,面临 “被咬一口”的苹果公司都成了业界热议的焦点。而作为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件,双方的商标之争也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全球瞩目的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与研发规划被各方一览无余,而在商标上又对i系列情有独钟,这使得苹果在商标权方面的纠纷非常多,但以往大多以出资购买的方式达成和解,估计此次也不会例外。

  但是,随着一审胜诉,深圳唯冠针对“iPad在华商标”的维权行为并未收手。

  据报道,一方面,深圳唯冠联合多地工商部门对苹果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另一方面,深圳唯冠本月同时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和广东高院打官司,与苹果对簿公堂,同时将部分苹果的销售渠道列为起诉对象。

  据了解,目前苹果iPad在华销售渠道复杂,除了苹果自己的直营店,还包括电信运营商、3C卖场、苹果授权经销商和大量未经授权的商家。

  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师谢湘晖对媒体表示,一开始考虑到诉讼成本,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起诉对象。下一步,不排除追加被告对象的可能。

  业内人士称,如果广东高院支持了深圳唯冠的法律诉求,判决苹果侵权成立,那么,深圳唯冠追加被诉讼对象的可能性极大。

  事实上,如果继续使用iPad商标,苹果公司的风险也将日益增加——与苹果合作的运营商、渠道商也将面临着法律风险,并对苹果形成经营压力。

  无形资产不可小觑

  一个商标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事实证明,对苹果公司和深圳唯冠来说,iPad这个商标很重要。现实中,很多经营不善的企业现金流断了,但利用商标等无形资产还可能扭转乾坤。

  作为一家亏损严重的公司,深圳唯冠需要大笔资金,而iPad商标几乎是这家公司唯一值钱的资产。而深圳唯冠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诉讼要求也堪称“时机正好”,因为iPad对苹果公司来说,已经显得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了。业界预计,苹果公司目前在iPad商标上面临两难,或者改名,或者“大出血”。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苹果公司此前对中国市场有着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措施,估计不会有今日的被动。

  目前,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占到苹果的16%左右,而两年前则仅为2%。此外,苹果的i系列产品已经深入人心,iPad已经成为全球品牌,因此苹果在中国将其iPad改名的可能性并不大。

  事实上,不管深圳唯冠生产没生产iPad,有没有商品在中国销售,毕竟它的商标权是注册在先的。但也有观点认为,iPad商标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有苹果公司的产品创新。在中国,iPad商标即使不属于苹果,在社会的口头语言当中,iPad仍然会是苹果的平板电脑。

  而这些,就是法律权限范围之外的事情了。无论iPad商标最终鹿死谁手,这场商标之争都将成为影响巨大的经典案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