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破产重组的教训

厂商新闻

5人已加入

描述

  在经历数度破产传闻之后,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终于在纽约南区法院申请破产重组,继而又于2月10日凌晨,宣布在今年上半年逐步退出包括数码相机、便携式摄像机和数字相框在内的影像采集设备业务,并将把消费者业务的重点放到影印方面。

  错失一个时代

  在柯达故乡,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巨大的KODAK标志依旧悬挂在城市中最高建筑的顶端。130年前,伊士曼在这里创立了柯达公司,这个城市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无忧无虑。

  在这里,随处可见伊士曼资助建立的大量慈善事业,包括罗彻斯特大学、伊士曼音乐学校,柯达的衰退让市民们痛心,在上世纪1980年代,柯达雇用6.2万本地人,而现在只有7000人。

  为柯达工作了35年,曾与世界级摄影大师安塞尔 亚当斯和优素福 卡什共事的退休老人罗伯特说,“我们为成为这个公司的一部分而骄傲,我们把个人的投资与荣耀全部寄托在它身上,我们与世界上最有能力的人一起做事。但所有这一切坍塌了,怎么会这样?”

  数据显示,柯达的收入和利润分别在1996和1999年达到巅峰,分别为160亿和25亿美元。随后数码相机的普及,对柯达业务形成剧大冲击。科技的进步是挡不住的,伊士曼之后的柯达尽管在数码领域拥有约1100项专利,但却失去了开拓时代的勇气,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时代。

  其实,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发明者是柯达的工程师,1975年当柯达的工程师史蒂夫 萨森(Steve Sasson)向公司管理层展示烤面包片机大小的数码相机原型,公司管理层告诉他“这个很漂亮,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此时柯达胶片业务在赚大钱,管理层对这种低端成像并无兴趣,只不过担心这种新技术冲击自己的根基。

  柯达前高管、罗彻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教授拉里 马特森(Larry Matesson)透露,他曾在1979年撰写过一份非常精准的报告,预测了市场的不同部分将如何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首先是政府勘测机构,随后是专业摄影领域,最后则是主流市场,到2010年将全面普及。柯达自己在1981年做过一次全面研究,预计数码摄影有可能在十年内取代柯达已经建立起来的胶片业务。但在这十年中,由于柯达从胶片、相纸和感光材料这三种传统影像产品中的消耗品的收入超过营业收入的70%。于是,沉湎成就的柯达没有为10年后市场的洗牌做好任何的准备。

  正是那几年,立足低端市场的日本富士胶片尽可能多地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数码时代的转型做好准备,不断开发新的业务,通过赞助奥运会进军美国本土市场。而柯达,直到2003年才明确提出发展数码相机业务,试图转型成为一家数码相机厂商,但那时的日系数码相机品牌早已整体崛起。

  对于柯达由盛及衰的原因,柯达管理层也难逃其责。柯达的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专业,例如:现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专业背景的局限,新知的匮乏,令管理层未能充分重视数码时代对传统胶卷的冲击。

  这也再次说明,在知识经济引航的时代,“慢进即是退”的道理。

  最后,由于对现有技术和新技术分别带来的利润的切换时机把握不当,柯达将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及更新成本,使公司“船大难掉头”。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数量庞大的传统店铺正是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积重难返,到2011年后,富士的市值依旧高达126亿美元,而柯达仅为2.2亿美元。在经历近10年纠结艰辛的转型后,柯达成为一个衰老的巨人,那些引领风潮的动人时刻渐行渐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