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重点打造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近年来,增城的“芯显车”三大先进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车道,其中“显”“车”产业拥有维信诺、广本、北汽等龙头产业项目;“芯”产业方面,目前越海集成的国内先进的8寸/12寸硅通孔晶圆级先进封装线项目已投产、增芯科技的国内首条采用12英寸制程技术平台的MEMS专业代工规模化产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增城的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芯片制造端、封装测试端、终端应用端等各个环节均有涉及。当前,增城聚焦汽车电子、智慧仓储物流、医疗电子等领域,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增城聚焦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智能传感器产业链整体竞争力,重点打造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广州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已通过评审并完成公示,成为广东省2023年度特色产业园。

 

形成“一核一圈四组团”空间布局 力推产业发展

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包括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组团、电子材料组团、科教城组团、公铁联运组团4个组团,以制造为核心形成“一核一圈四组团”的空间布局,全力打造成为涵盖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产品终端到应用的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园区。

 

“一核”即智能传感器制造核。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带动建设智能传感器园区,大力发展先进半导体制造业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产业链完善的传感器芯片制造为引领的产业集聚区。“一圈”即由点向外辐射发展,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以智能传感器生产制造为核心,以应用为牵引,向外辐射带动增城全域的智能传感器终端应用圈,包含辐射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航天电器企业、智能家居企业、智慧交通与车联网企业等。“四组团”则承载产业链不同功能,共同协作,共同构建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实现“设计-中试-量产-封测-终端产品”的横向产业链条和“科研、材料、设备等供应配套”的纵向产业链条的集聚。

 

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力争到2030年,园区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日益增强,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生态完善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体系。到2035年,园区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集聚效应明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环境 保障产业发展

增城域内基础设施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高铁等快速交通覆盖丰富,区域布局新塘站、增城站、增城西站等3大交通枢纽,区域内或周边坐拥双航空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多海运港口(新塘港、黄埔港、南沙港、新沙港)、3条轻轨(穗莞深城际、新白广城际-建设中、佛穗莞城际-近期建设)、3条国铁(广汕铁路、广深铁路、广石铁路)、2条地铁(13号线、21号线)。从穗莞深城际新塘站至深圳宝安机场站仅需50分钟,从新白广城际新塘站至广州白云机场站仅需50分钟,从新塘站至广州东站仅需20分钟。增城空间衔接性和交通通达性均十分良好,具备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节点的空间区位条件。

 

在生活配套方面,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将根据现状人口和发展制约因素,合理布局配套居住用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同时,根据发展情况,园区还将配备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商业设施,适当加强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租赁性住房建设。

 

推动扶持政策落实优化“软”环境 赋能产业发展

惠企扶持政策有效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增城积极制定出台和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加快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在生产制造方面,支持龙头企业与终端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目前正积极筹备推进相关项目。在产业技术支撑方面,将通过研发科技项目投入、首次流片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园区内智能传感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在企业金融支持方面,将通过增城产业发展相关基金入股园区企业、提供贴息奖励、投资奖励等方式,为园区内智能传感器企业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支持。

 

为加快打造以智能传感器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关于聚焦特色工艺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重点制造项目建设、优质设计企业引育、供需两端协同联动、集成电路人才奖励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增城出台了《增城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下一步拟出台《广州市增城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集成电路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修订)》,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集聚、创新发展、要素保障三大发展路径,从项目引进、项目落地、项目经营、公共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用地保障、用电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此外,针对目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将从项目建设与运营、公共服务保障与人才保障、环境承载与保护等方面规划制定相关惠企政策。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