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有助于储能项目开发建设的政策。“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大纲鼓励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新型储能技术的规模化运用。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至2025年,新型储能将从商业化初期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至2030年,新型储能将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业界普遍认同,加速新型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至关重要。陈海生预测,2024年储能装机量将持续攀升,全年新增装机有望超过40吉瓦,我国储能将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专家建议,需从提升技术水平、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安全防控、降低应用成本等多方面入手,以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除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尚在示范验证阶段,技术成熟度与投运项目运行经验均有待提升。专家强调,应抓住机遇,通过示范项目验证技术路线的经济可行性,并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进行联合攻关,以加快突破安全可靠、系统效率高、运维便捷的智能化核心技术。
储能行业对价格极为敏感,而我国新型储能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收益模式,盈利水平低下、成本疏导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陈海生主张,应建立更为合理的价格机制和市场环境,以确保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他表示,“应从全局出发,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发电、电网、用户共同承担的合理储能价格机制。”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会根则呼吁,应提高储能产品性能与质量,尽快制定并完善分等级、定量化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专家们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新型储能将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