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NVIDIA RTX A400和A1000 GPU全面加强AI设计与生产力工作流

描述

两款 NVIDIA Ampere 架构 GPU 为工作站带来实时光线追踪功能和生成式 AI 工具支持。

 

设计和生产力应用中的 AI 集成正在成为新的标准,推动了对先进计算性能的需求。这意味着无论他们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或范围如何,专业人士和创作者都需要运用更强大的算力。 

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NVIDIA 推出两款基于 NVIDIA Ampere 架构的全新台式机 GPU——NVIDIA RTX A400 和 NVIDIA RTX A1000,丰富了 RTX 专业显卡产品阵容。 

这两款产品让更多人能够用上 AI 和光线追踪技术,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改变日常工作流所需的工具。

一个追求创意、性能和效率的新时代

RTX A400 GPU 为 RTX 400 系列 GPU 带来了加速光线追踪和 AI。它借助 24 颗用于 AI 处理任务的 Tensor Core,超越了传统的 CPU 解决方案,使专业人士能够直接在桌面上运行智能聊天机器人和 copilot 等前沿 AI 应用。

借助该 GPU 的实时光线追踪功能,创作者可以创造出生动且物理精确的 3D 渲染效果,突破创意和逼真度的边界。

A400 还具有四路显示输出,首次在该系列中出现,使其适用于对金融服务、指挥控制、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至关重要的高密度显示环境。

 

NVIDIA RTX A1000 GPU 是首款带有 Tensor Core 和 RT Core 的 RTX 1000 系列 GPU,它为创作者和专业人士带来了加速 AI 和光线追踪性能。

凭借 72 颗 Tensor Core,A1000 的性能较上一代产品大幅提升,能够将 Stable Diffusion 等工具的生成式 AI 处理速度提高 3 倍以上。而 18 颗 RT Core 可将图形和渲染任务的速度提升多达 3 倍,加速如 2D 和 3D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和建筑设计以及 4K 视频剪辑等专业工作流。

A1000 在视频处理方面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其编码流处理能力提高了 38%,解码性能提高了 2 倍。

A400 和 A1000 GPU 采用简洁的单插槽设计,功耗仅为 50W,能够为紧凑型节能工作站带来强大的功能。

 

扩大 RTX 的影响力 

这两款全新 GPU 为用户带来先进的 AI、图形和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其生产力的同时释放创造力。带有光线追踪渲染和 AI 功能的高级工作流现在变得触手可及,让专业人员能够突破界限,实现惊人的逼真度。

工业规划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强大、高能效的新型计算解决方案实现边缘部署。创作者可以提高编辑和渲染速度,制作出更加丰富的视觉内容。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将 3D CAD 概念图中的创意无缝转换成实际设计。在智能空间工作的团队可以借助这两款 GPU 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利用 AI 提高安全和落实数字标牌管理。医疗专业人员可以更加快速、精准地分析医学影像。

金融专业人士需要依靠宽大、高分辨率的视觉工作空间以提高交易、分析和数据管理的效率。RTX A400 GPU 原生支持多达四台 4K 显示器,金融服务领域的用户现在可以借此使用更少的 GPU 实现更高的显示密度,简化办公桌面设置并降低成本。

新一代功能和加速性能 

NVIDIA RTX A400 A1000 GPU 具有能够为日常工作流提供超强助力的功能,包括:

第二代 RT Core:提供适用于广泛专业工作流的实时光线追踪、逼真物理渲染和可视化,包括建筑绘图、3D 设计和内容创建等,其中的精确照明和阴影模拟功能可大幅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代 Tensor Core:为 AI 增强工具和应用提供加速,例如生成式 AI、图像渲染降噪和深度学习超级采样(DLSS)等,提高图像的生成速度和质量。

Ampere 架构 CUDA Core:单精度浮点吞吐量最高达到上一代产品的 2 倍,可显著加快图形和计算工作负载的速度。

4GB 或 8GB GPU 显存:无论是基本的图形设计和照片编辑,还是要求更高的 3D 纹理建模或高分辨率编辑和数据分析,A400 GPU 的 4GB GPU 显存和 A1000 GPU 的 8GB GPU 显存可满足各种专业需求。这两款 GPU 的显存带宽较上一代产品有所增加,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使大型数据集以及场景的处理变得更流畅。

编码和解码引擎:借助第 7 代编码(NVENC)和第 5 代解码(NVDEC)引擎,这两款 GPU 可实现高效率的视频处理,将高分辨率视频编辑、流式传输和播放的延迟降至极低。内置的 AV1 解码功能可以更加高效、流畅地播放更多视频格式。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