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的RAG内容已经挺多了,然而内容逐渐变得零散,我今天给大家总结一下RAG的有关内容,同时给大家把有关内容串起来。当然,串起来的更多是概述和摘记,让大家对RAG的基础有更整体的了解,详情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再展开了解,我也会在合适的位置加上原文链接。
之前的文章算下来是三万多字,加上这篇应该能超过4万了,也特此记录一下自己在RAG这块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内容目录:
概念。
从baseline到技术拓展。(basleine和高级RAG升级)
调优方案。(论文视角和实践视角)
效果评估。
微调和RAG的权衡。
RAG是否会消亡。(本文私货)
概念
首先还是得介绍什么是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指的是通过将检索模型和生成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生成内容的相关性和质量。说到概念,严谨的,我照旧摘录来自一篇综述的解释:
In the era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the specific definition of RAG refers to the model, when answering questions or generating text, first retriev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a vast corpus of documents. Subsequently, it utilizes this retrieved information to generate responses or text,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predictions.
说白了就是有检索和对检索的使用,基本都可以说是RAG了(极端的,某种程度上,词典匹配,也算是一种RAG)。
正因为需要包含检索以及后续大模型的使用,所以RAG和原来常规的深度学习研究不太一样,他不是一个深度模型,更像是一个系统,系统里面可以有多个组件,一般的结构可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
但概念解释我不想止步于此,在这里我想进一步挖掘,RAG这个概念的起源。早在2020年就已经有人提及RAG的概念(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knowledge-intensive nlp tasks,他的首版发布在arxiv于2020年5月,如果有更早的欢迎大家再提出)(这篇论文后面有时间,我也想拿出来详细讲讲),当年还是seq2seq的时代,但实验就已经发现,通过检索,能快速从海量知识中找到和原本问题相关的知识,借助知识带来的信息能让最终的生成效果能够得以提升。
从baseline到技术拓展
baseline
最基础的RAG,就是上图左边的Naive RAG,基本只包含两个部分,即检索和生成,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RAG整体结构,我自己写了一版基础RAG项目,这里最大程度还原最基础RAG的结构,同时也给了一定的调优空间,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ZBayes/basic_rag,讲解我分成了两篇文章:
心法利器[104] | 基础RAG-向量检索模块(含代码)
心法利器[105] 基础RAG-大模型和中控模块代码(含代码)
里面有几个比较关键的点,着重拿出来讲一下。
这个项目是奔着大型RAG项目去写的。所以里面会划分服务而不是一个流程全部写完,注意看服务和代码文件的拆分,还有具体服务是怎么串起来的。
服务是用tornado写的简单版,当然换成别的服务组件也可以,例如flask、fastapi等。
里面有几个部分:离线的灌数据模块,一般就是脚本;检索模块是在线的检索,目前使用的是最简单的向量召回;大模型模块用的是一个chatglm,直接封装服务就好了。
很多位置我都为后续的迭代留了空间,例如向量检索这里,我切分了很多层,searcher、vec_searcher、vec_index,就是给了很多空间,一个searcher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索引和索引类型,vec_searcher是向量检索,下面可以有多个vec_index,对应不同的向量模型。
技术拓展
有关RAG的拓展,往往会在naive基础上分为两个阶段,高级RAG和模块化RAG。
高级的RAG能很大程度优化原始RAG的问题,在索引、检索和生成上都有更多精细的优化,主要的优化点会集中在索引、向量模型优化、检索后处理等模块进行优化,模块化RAG是对高级RAG的一种升级,这里面集成了大量优化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进行重组,形成完整的模块独立完成特定功能,很多内容和前面的高级RAG提及的内容很接近,只是更加模块化,如搜索模块、记忆模块、额外生成模块、任务适配模块、对齐模块、验证模块等,因为RAG本身是一个高度组织性的项目,因此在迭代过程中,是允许且需要对这些模块进行优化和调整的,可以增减、调整各个模块。
具体有什么调优方案,我在下一个章节展开说。
调优方案
说到调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科研和工业界各自会呈现不同的倾向性,所以这里我分两个大块来讲,分别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思路。
学术界
学术界自然离不开综述,1月份我对综述(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Survey)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字数有7千多(前沿重器[41] | 综述-面向大模型的检索增强生成(RAG)),文章里对RAG的升级路径进行了详细解释,其中重点从检索模块、生成模块、整体等角度对RAG目前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讲解,为RAG的调优提供了大量思路。简单摘录一下:
检索模块重在关注向量模型的合理表征(领域微调和下游任务微调)、query和文档语义空间的匹配(query改写、实体mask等策略)、大模型和检索模块协同的优化。
生成模块关注检索的后处理(重点信息提取、检索结果重排)、生成结果的处理等角度。
整体调优从调优阶段(入手点)、数据来源和调优思路三个角度来分析具体的调优方法。
里面的内容过多,不好展开,详情大家可以看我的讲解(前沿重器[41] | 综述-面向大模型的检索增强生成(RAG))或者是综述原文(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Survey)。
另外值得提起的是两篇RAG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这里给出我的解读以及思考,分别是self-RAG(前沿重器[42] | self-RAG-大模型决策的典型案例探究)和CRAG(前沿重器[43] | 谷歌中科院新文:CRAG-可矫正的检索增强生成),具体他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我是怎么分析和看待的,都在这里了。
工业界
工业界也有一篇综述,不过里面体提到的方案和思路更加偏向应用,所以我想把这篇放在工业界(https://pub.towardsai.net/advanced-rag-techniques-an-illustrated-overview-04d193d8fec6),我也写了解读文章(前沿重器[40] | 高级RAG技术——博客阅读)。
和前面的综述类似,这里也提到了基础RAG、高级RAG和区别,然后就展开解释各个模块的优化了:
离线文档处理。
文档内容增强。
索引构建和选择。
检索策略多样性和合并。
查询后处理。
多轮和聊天引擎。
查询路由和智能体。
响应合成。
模型微调。
这些结构里,能看到很多现实应用才会遇到的特定问题,例如检索策略多样性和合并,工业界和学术界的视角差异还是很大的,工业界更倾向于拆分分别处理,既能更方便特异化处理提升上限,也方便进行分工推进工作,而学术界其实并没有那么擅长尤其是这种横向的拆分,确实是不够学术优雅。
而且,我自己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很多优化思路,专门有写文章(心法利器[106] 基础RAG-调优方案),尽管现在来看还有很多可以聊的部分(后面有机会我再写!),但这篇也很实用了,希望对大家有多帮助,里面提了很多实践和分析数据才会发现的优化点。我是分为检索调优、prompt、后处理、微调这几个方面去谈的。
除此之外,知识的处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现在大模型出来后,文档处理能力提升还挺明显的,我正好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串讲知识的处理和使用流程,同时介绍了里面的常用方案,大家可以在有个大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心法利器[110] | 知识文档处理和使用流程)。
有一篇比较取巧地query拓展的文章(前沿重器[38] | 微软新文query2doc:用大模型做query检索拓展),属于对搜索有用,现在视角看对RAG领域也有很大的优化收益,所以在这里也重提,非常推荐大家在早期项目上使用这个方案,虽然多了一次大模型调用的代价,但是效果提升还挺明显,值得推荐。趁此机会也补充说明一下,在之前已经有一篇类似的论文,HyDE(Precise Zero-Shot Dense Retrieval without Relevance Labels),这篇我没出解读,感觉重复不少,我就不重写了,但仍很推荐大家也读读看。
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算法的重要一环,我也对这块内容进行了详细调研和经验总结(心法利器[109] | RAG效果评估经验)。类似的,我也是从学术界和实际场景应用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两者的评估方案,并从快速验证、稳定评估和问题定位三个角度,给出实践场景下的建议。
方案选择和权衡
RAG只是大模型的一种使用方法,检索技术能快速从海量知识中找到和原本问题相关的知识,借助知识带来的信息能让最终的生成效果能够得以提升,因此RAG本质上并非大模型的专属,从而可以发现大模型不是非RAG不可,RAG也不是非大模型不可,RAG只是大模型的一种打开方式,他所解决的,是对知识的依赖,这可以是知识的可见性(能懂大模型之前没见过或者没学好的东西)、及时性(新知识)、存在性(不会的能拒绝)等问题。
而它的使用时机,以及和微调之间的权衡,详细地讨论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心法利器[108] | 微调与RAG的优缺点分析),在这里我有通过论文、社区等角度汇总了多方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给出了我的答案。
RAG(检索增强生成)会不会消亡呢
另外,我想在这里驳斥一个社区经常谈及的问题:“RAG(检索增强生成)会不会消亡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421964),这个问题的背景是目前的大模型Context Length变大,RAG就可能会消失。这个问题我本想专门写文章,但又感觉不够长,写一半成了废案,于是就放在这里吧,还挺合适的。
第一,这个问题能问出来,说明对RAG背后所希望解决的问题理解不足吧,RAG所要解决的是知识依赖的问题,知识依赖这个事和大模型Context Length的关系并不紧密。
第二,知识依赖这不只是大模型的问题,而是整个领域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很早之前(都是21年那会的文章了),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心法利器[45] | 模型需要的信息提供够了吗),从一个更高角度来聊信息传递给模型的重要性,模型要是不知道,那让他干的事就很可能会办不好,而向模型传递信息,一般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训练,一个是特征,对应到现在大模型的场景,那就是微调和prompt,前者通过大量相似相关的数据案例告诉模型让模型照着预测,后者则是把规则描述讲给模型听或者把关键信息直接传给模型,降低他的推理压力,只要关键信息没有提供给模型,那效果就好不了,过去的bert是这样,现在的大模型也是这样。
第三,同样是模型的问题。无论是大模型,还是之前的小模型,对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仍旧不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发现,一些去年前期发布的开源模型,或多或少都对新的知识并不了解,其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学习到新知识,要学习新知识,不得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评估才能上线,且还要面对遗忘的问题,要做实时的难度非常大,这里就是第二点提出的微调方向。要解决这种,不得不依赖外部信息的支持,然后通过第二点提到的prompt的方式输入到模型中,而这些知识,无法绕开检索来进行。举个例子,某些商店的上架商品信息,天气日期、新闻等的一些实时性要求高的知识,就只能通过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库的更新可以非常敏捷,查询后配合prompt交给大模型来解决了。
综上,只要上面的知识依赖、知识更新问题没有解决,那RAG就仍有一席之地。至于RAG内部说到的搜索,可以说是从来没大火过但是又一直在喝汤的领域了。
审核编辑;黄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