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业寻求技术突围:标准缺失与路线之争

电子技术

48人已加入

描述

  混乱的国内光伏市场出现了新转机。

  被称之为行业风向标的上海光伏展上,众多企业没有像去年一样抛出种种扩张计划,而纷纷亮出了最新研发的技术,多家企业号称今后将以技术立身,将抛弃无休止的价格战。昱辉阳光董事长李仙寿就对记者表示,“让我去参加低价取胜的国内光伏招标,是一种侮辱,我们以后不会参加任何价格战。”

  “转向是显而易见的。”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以下称TüV)中区光伏产品部门经理许海亮对记者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技术检验认证机构之一,该集团在去年接受了国内逾百家光伏企业的检测申请,参加检验认证的国内企业增长迅速。他认为中国的光伏企业正在逐渐抛弃以规模、低价取胜的竞争策略,开始转向技术、质量层面,一场技术战将替代价格战。

  标准缺失

  长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光伏产品与国外销售的产品内外有别是个公开的秘密。

  “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比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会好一些。”江苏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透露,销往欧洲的光伏产品必须要经过TüV的质量认证,而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也必须经过UL等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否则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市场。

  该人士表示,与国外严格的认证相比,在中国这些年来始终未能建立起光伏产品的质量标准,而国内一些光伏电站建造商也在竞标中选择廉价产品,并不在意产品质量的低劣。“在2009年、2010年,国内光伏市场刚启动的时候,在金太阳工程此类的招标项目中,因为低价者中标,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小厂为了成本卖劣质产品,大厂为了消化库存卖次品,风气很坏。”

  “一些项目中,有少数的几个光伏企业和电站开发商一起合伙骗国家补贴,甚至用纸板涂上颜色来冒充电池来应付检查。”上述人士说。他表示,国家曾为此出台过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一直都没有细化,无法落地,因此国内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我国光伏市场。

  许海亮则对记者说,相对而言,国外建设光伏电站质量要求很严,因此劣质产品无法进入。他表示,欧洲的小型光伏电站都是工厂自给自足的,一天24小时会对发电量进行检测,稍有问题便会投诉;而大型光伏电站的建造商们都要靠出售发电量来赚钱,也不会购买劣质产品;而还有的建造商是要通过电站融资的,如果电站出现质量问题,相应的估值会大打折扣。

  一位中盛光电内部人士认为,国内出现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在于,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强制性认证的光伏标准始终未能出台,只能依靠企业的自律性,但因市场严重过剩,竞争激烈,企业们为了生存只得降低标准销售产品,价格战对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危害性逐渐增大。

  “低价为王的时代过去了。”江苏艾德太阳能技术负责人谢芳吉对记者说,该公司的单晶组件产品刚通过TüV的PID(电位诱发衰减测试)测试。据他介绍,因它直接影响电池的功率衰减,因此成为众多电站建造商购买产品的依据,但以前国内建造商们关心的只是价格,很少去顾及产品质量。“现在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已开始重视电池的转换率、衰减等问题了。”

  昱辉阳光销售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一线企业的生产成本基本上相差不大,在价格战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牌可打,目前已处于胶着状态,“因此在这个局面下,企业的产品若能在转化率、衰减率等技术上有所突破,性价比自然会提高,也就能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大家都在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而上述人士也透露,昱辉阳光、赛维LDK、保利协鑫等一线企业已与SEMI中国共同起草光伏电池组件的标准,“在8月份会完成初稿,虽然这只是一个行业协会的规定,但也为将来国家层面来制定详细的标准提供借鉴和依据,而明年初发改委也可能出台自己的光伏质量标准。”

  路线之争

  不过,目前尚在转型中的我国光伏行业也存在晶硅、薄膜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在2009年之前,薄膜电池曾有机会与晶硅电池一争高低,当时薄膜电池转换率虽只有7%~8%之间,与晶硅电池的14%相去甚远,但成本只有晶硅电池的二分之一,但自从多晶硅价格从高峰期的400美元/公斤跌至目前的25美元/公斤,薄膜低价优势尽失。

  据记者了解,目前薄膜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不足20%,剩下的皆为晶硅电池,而在我国一线光伏大企业中,包括尚德、英利、晶澳等基本都为晶硅厂商,而国际上曾经最大的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美国应用材料也因业务亏损,停止了该设备的销售,而薄膜设备制造商德国欧瑞康也将生产线全部卖掉转型。

  “薄膜可以找到细分市场,但绝不是主流。”李仙寿对记者说。他认为,价格战损人不利己,技术创新才是让光伏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自2009年至今,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大约在两三亿元,皆为晶硅电池领域,而今收获颇丰。

  据李介绍,昱辉最新的技术革新是,树脂金刚石切割线和Virtus新型组件,前者大幅提高了单台设备的产能和电池的转换效率;而Virtus能将常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从16.5%左右提高至18.2%以上,而近日TüV也向Virtus组件颁发了认证证书,表明Virtus组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他认为,此前很多光伏企业走入了一个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全产业链误区,当年这些做全产业化的公司也曾赚到钱,但如今因为利润大幅下降,导致陷入亏损泥潭。随着未来市场趋于成熟,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公司显然更有竞争力。“昱辉就是坚持做专业化,今年第二季度,我们的组件销售增长了100%,复苏迹象明显。”

  李仙寿表示,现在我国光伏行业正处在转型的阵痛时期,很多企业都在遭受空前的痛苦和磨难,优胜劣汰让实力不济的企业出局,而如昱辉一样的大企业则纷纷开始了转型之路,从以生产、制造为主,开始转变为研发和市场为主。

  中盛光电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实际上无论是晶硅还是薄膜技术路线,企业只要认真去研发,皆有收获,对整个行业而言,也会带来新风气。不过,他也认为技术研发并非朝夕间能完成,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往往需要数年,比如美国第一太阳的碲化镉薄膜电池就研发了七八年,国内像尚德、昱辉这样的用心投入研发的公司自然有,但难免也有些公司在浑水摸鱼。

  光伏设备制造商德国Manz公司同时生产晶硅和薄膜两种生产设备,其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他们更看好薄膜电池,因为晶硅电池的成本和转换率已经到了谷底,难以再降低,而薄膜电池技术上还能有突破,“我们研发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设备,生产的薄膜电池转换率已达14%,只是成本有些高,若成本能降到晶硅以下,相信肯定更有竞争力。”

  “如果国内的一些光伏企业沉不住气,只是以技术为噱头,难免又会陷入一场在技术战名义下的闹剧。”上述人士提醒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