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之电源管理芯片介绍

描述

电源管理芯片(Pow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s),是在电子设备系统中担负起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及其他电能管理的职责的芯片.主要负责识别CPU供电幅值,产生相应的短矩波,推动后级电路进行功率输出。本文详细介绍芯伯乐XBLW-模拟芯片之电源管理芯片的分类及各种类芯片特征,希望看完后有更深刻的了解。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的统称,芯片对电子设备很重要,芯片的种类也有非常多,按照晶体管的工作方式分为模拟芯片和数字芯片。模拟电路主要是由电容、电阻、晶体管等组成的,模拟集成电路是将这些模拟电路集成在一起,以用来处理连续函数形式模拟信号(如声音、光线、温度)一类集成电路,所有数据的源头是模拟信号,而模拟芯片是处理外界数据的第一关。

 

模拟芯片种类多,应用范围广,除常见的信号链与电源管理类模拟芯片之外,通信领域的射频器件、服务器领域的内存接口芯片等专用产品也属于模拟芯片。以下是模拟芯片示意图

 

芯片

   按照传输弱电信号和强电能量的角度分,模拟芯片分为信号链芯片与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可划分为AC/DC(交流转直流)、 DC/DC(直流转直流)、驱动IC、保护芯片、 LDO、负载开关、 PMIC等。

02

电源管理类芯片


 

芯伯乐XBLW的电源管理类芯片方面,主流的DC/DC芯片有降压(Buck)、升压(Boost)、 升降压转换(Buck-Boos)以及PWM脉冲调制控制IC,用于驱动外部开关

 

①升降压转换器芯片XBLW MC34063

 

 

 

芯片

                       XBLW MC34063

 

 

特征:

 

● 3V至40V的宽工作电压

 

● 极低的静态功耗

 

● 具有限流功能,输出最大电流1.5A

 

● 输出电压可调,工作频率可达100KHZ

 

● 输出电压精度为2%

 

② 正电压LM317和负电压LM337调节稳压器以及三端稳压器L78和L78M系列

LM317主要性能参数:

 

输入电压3-40V,输出电压1.25-37V 可调, 0.1A,0.5A和1.5A三个电流输出版本,芯片内部具有过热、过流、短路保护电路。

芯片

                                

LM337是三端可调负稳压器,输出电流1.5A,输入电压范围-3V至-40V,输出电压范围-1.2V至- 37V,内置热过载保护,内置短路,过流限制和过热保护。

 

L78M系列芯片推出多种输出电压版本,5/6/8/9/12/15/18/24V,输出电流0.7A,A最小电压差2V,最低输入电压7V,最高输入电压38V,内置热过载和短路保护,是一款性能优良的DC-DC降压稳压器。

 

芯片低压差线性稳压器AMS1117系列,该芯片的输出电流能力能达到1A,

 

其它友商品牌输出电流800mA,有些标注1A,实际使用大打折扣,

 

芯伯乐XBLW的AMS1117不虚标,出厂后经过多重带载测试,

 

电源纹波测试,负载瞬态响应测试,性能稳定,品质优越。

芯片

03

主要特征


 

● 只需外接两个电阻,ADJ版本输出电压能在1.25V至13.8V范围内可调

 

● 多种固定电压输出版本1.2V,1.5V,1.8V,2.5V,2.85V,3.3V和5V

 

● 输出电流1A,输出电压精度±1.5%,工作电压高达15V

 

● 电压线性度小于0.2%,负载调整率小于1.0%

 

 

PWM脉宽调制控制芯片芯伯乐XBLW UC38系列具有内部固定频率电流模式的PWM控制芯片,工作频率最高可达500kHz,采用8引脚小型DIP和SOP封装。该系列芯片具有高度集成度,可实现高性能的开关电源控制。其优点有:低电源电流(启动电流0.05mA,静态电流5mA),内置频率补偿网络,内置软启动功能,内置过温保护等。UC38系列芯片有多种启动电压版本和占空比版本,产品应用于开关电源,电源稳压,电流模式反激电路等领域。

 

芯片

04

产品应用

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可穿戴设备,从家用电器到电动汽车和无人机,几乎所有的现代电子设备都依赖于电源管理芯片来保证其性能和安全。

 

电源管理芯片可以增强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电池寿命,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过载保护和过热保护等功能,确保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源管理芯片也在不断地进化,以满足更为复杂和高效的电源管理需求。

05

总结


 

随着电子设备朝着更小型化、更高性能的方向发展,电源管理芯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芯伯乐(XBLW)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提高集成度、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兼容性和通用性,以及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