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半导体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四连胜

厂商新闻

4人已加入

描述

  专利护航避开“地雷”

  5年来,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和两家美国半导体公司展开了持久的专利诉讼战,并赢得了四次胜诉。在5月29日举行的2012长三角知识产权调解文化之道专家论坛上,公司首席执行官尹志尧和与会人士分享心得。

  2007年,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微刻蚀机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就遭遇了国际巨头的围追堵截。好在他们早在产品前期研发时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就梳理出潜在的专利风险,确保每一步研发进展不会踩上专利“地雷”。

  中微半导体是由海归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其中30多人是从美国相关行业公司辞职后直接供职于中微,作为前任雇主,自然担心技术秘密会跟着被带入中国,这正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提出诉讼的理由。中微也没有回避这一敏感问题,他们的回应是,中微已对所有“海归”雇员规定,入职前必须签下承诺书,保证未携带前任公司任何技术秘密。作为现任雇主,中微半导体建立严禁员工窃取前任雇主技术秘密的制度,可杜绝将来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潜在的“后患”。

  尹志尧认为,现行的专利制度下,专利并不一定代表最新的技术,也不一定最终转化为产品,很多情况下是作为大公司打击小公司的一种“战略储备”,若深究之,其中不少专利都是无效的。在最近的一起诉讼官司中,美国某公司在***地区指控中微半导体的一项技术侵犯其专利权,诉讼长达两年半。中微的法律团队经过分析后发现,该专利根本就是无效专利。最终***地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智慧财产法院先后判定,该专利由于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而无效,无法构成指控中微侵权的依据。

  尹志尧表示,中国企业在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时往往处于弱势,中微半导体虽然屡战屡胜,然而五年来的诉讼费用也超过2000多万美元,解决专利战的上上策是和解共赢。目前,该公司已拥有28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20项,打破了国际巨头设置的知识产权壁垒。其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才有了主动提出和解的基础,既最大程度节省精力财力,又为日后合作做好了铺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