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思汽研发布《2024年北京车展新四化趋势分析报告》

描述

 

佐思汽研发布《2024年北京车展新四化趋势分析报告》,从主机厂、智驾&传感器产业链、座舱&车联网产业链三大维度进行汇总分析。其中,跨域/舱驾融合、智驾平权、AI大模型上车等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主机厂、Tier 1及芯片厂商争相布局跨域融合

特点1

车展上跨域融合产品密集发布,以单SoC方案为主

哪吒汽车与高通、车联天下发布Snapdragon Ride Flex(SA8775P)舱驾融合平台。单颗SoC支持沉浸式3D实时渲染、8K超高清显示屏,ASIL-D级别功能安全。哪吒汽车计划于2025年Q2在量产车上搭载该平台。

卓驭科技发布基于高通SA8775P打造的驾舱一体解决方案,可将用作车载信息娱乐、ADAS/AD计算的各种域控制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计划2025年SOP。

特点2

国产芯片助力跨域融合,实现自主可控

例如,黑芝麻智能展示武当系列C1200跨域计算芯片平台新品C1296。采用硬隔离与Hypervisor相结合的跨域架构,能满足包括CMS系统、行泊一体、整车计算、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大灯、舱内感知系统等多种跨域计算场景。

东软睿驰与芯驰科技联合展出基于单颗X9CC芯片的中央计算单元X-Center 2.0。智驾方面支持高速NOA功能、HWA、智能限速控制ISC、魔毯、行车记录仪等功能;座舱方面支持2.5K的多连屏显示、AR-HUD、液晶仪表、影音娱乐和车云互联等。

特点3

跨域融合硬件方案支持架构拆分,提供多样化组合

例如,航盛电子与高通发布基于SA8775P的墨子舱驾跨域融合平台。墨子平台可作为单芯片融合解决方案或多PCBA板级融合解决方案运行。此外,该平台支持架构拆分,可作为独立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独立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使用。

四维图新NI in Car解决方案,基于杰发AC8025+地平线征程3打造。其硬件方案除舱行泊一体外,还能拆分成单SOC(AC8025)实现舱泊一体;单SOC(J3)实现行泊一体等多种解决方案,为车企不同车型平台提供多样化组合方案。

四维图新NI in Car解决方案

传感器

来源:四维图新

北京车展主要跨域融合产品

传感器

来源:《2024年北京参展展后趋势报告》

高阶智驾下沉,普及更多中低端车型

车展上,针对中低端车型市场,易航智能、大疆车载、鉴智机器人等厂商展示了极致性价比的高阶智驾方案。例如:

易航智能“笃行”城市智驾平台,采用量产级BEV“灵眸”,包括城市智驾标准版、城市智驾性能版和城市智驾全能版三款系列方案。其中,城市智驾标准版基于征程6E,传感器配置为7V1R,支持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整套方案成本在5000元内。

鉴智机器人推出面向20-30万市场需求的PhiGo Pro Plus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传感器配置为9VnR,支持高速&城区NOA行车全场景,硬件成本在5500元内。

百度ANP3 Pro,搭载 1 颗 NVIDIA DRIVE Orin、传感器配置为11V3R12U,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高速领航辅助、自动泊车 / 遥控泊车、代客泊车 AVP、AP / ADAS 等功能,硬件成本在万元内。

此外,地平线发布了征程6系列芯片,包括6颗芯片,支持低、中、高阶智能驾驶应用。其中,普惠城区性价比方案征程6M,算力128 TOPS,相比上一代6M的性能提高40%,硬件系统成本实现40%左右的下探。

北京车展主要高阶智驾方案

传感器

来源:《2024年北京参展展后趋势报告》

AI定义汽车,全面赋能座舱、智驾和底盘

北京车展上,小鹏汽车发布AI天玑系统。天玑系统是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座舱方面,AI小P可根据用户偏好和习惯,对界面布局、功能显示等进行个性化设置,并能感知用户的情绪状态,给予相应的交互反馈与关怀。智驾方面,AI代驾功能基于自主学习能力,能在用户手动驾驶时精准记忆行驶路径。仅需一次学习,系统便可生成定制化的驾驶路线,每个用户最多可选择10条路线,每条路线最长100km。

小鹏AI大模型赋能座舱和智驾

吉利星睿AI大模型赋能各个领域,从AI全景声环绕音响、AI座椅、AI数字底盘,到GEA架构。AI不仅支持开发设计,虚拟仿真、调教和训练,还融入到了全新的3.0电子电气架构、车规级芯片和操作系统中。其中AI智能座椅,可根据语音指令在车内完成转向、移动、躺倒,形成灵活的空间组合,还能全自动的驶出车外,根据导航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智能出行。

星睿AI大模型赋能座椅

长城发布魏牌蓝山智驾版,搭载SEE一体化智驾大模型。该大模型是蓝山智驾版实现无图全国都能开的重要基础。其实现了感知决策一体化的链路整合,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投喂数据对模型进行联合训练,提升可应对的路况复杂度。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