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AI PC大棋,先从高通的Arm芯片下起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周凯扬)在今年的Build开发者大会召开之前,微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活动,推出了全新的Surface系列设备,包括全新的二合一笔记本Surface Pro(第11代)和Surface笔记本(第七代)。两者均搭载了Windows 11操作系统,但微软给这些设备定义了新的名字,Copilot+ PC。
 
微软对AI PC的新称呼,Copilot+ PC
 
去年11月,微软将Bing Chat更名了Copilot,接着开始了一系列旗下产品的AI功能整合,如今这一风风火火的“更名行动”也席卷到了AI PC上。当然了,这次发布的新品也不仅仅是硬件升级和更名这么简单,得益于强大的AI算力和Windows 11 24H2更新,Copilot+ PC带来了一系列重磅AI功能。

微软
回溯功能 / 微软

 
微软为Windows引入了回溯(Recall)功能,结合屏幕区域探测、光学字符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编码和图片编码等功能,Windows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历史生成一个基于快照的回溯时间线,帮助用户回顾自己的PC操作历史。回溯功能利用了用户个人的语义索引,是完全在设备端存储且构建出来的,不用担心隐私泄露的风险,用户也可以自行删除某个时间段内的快照,过滤特定的应用和网站,或是暂停使用该功能。
 
在AI绘图工具Cocreator上,借助NPU的算力和强大的本地小语言模型,可以更加快速地生成创意作品。同时微软也将其引入了绘图和照片等系统自带应用中,比如通过画笔加文字描述来对绘图应用中的作品进行AI创作,用户的简笔画作品可以实时生成为高分辨率的画作。
 
在Copilot+ PC上,微软将引入全局的实时字幕功能,无论是视频会议还是视频文件中的对话,系统都可以提供实时精确的字幕转译,不过目前这一功能仅仅支持将44个语言转译为英文。
 
在视频游戏领域,微软也已经在尝试开发全新的AI助手功能,通过在游戏中集成Copliot,AI助手接受自然语言的语音提问后,会自动根据游戏数据提供合理的攻略指引。在以上AI功能中,微软都强调了数据将保存在本地,微软并不会将其上传到云端,也不会在未经授权的前提下用于语言模型的训练。
 
尽管微软此次发布的重头戏在Surface系列上,但OEM合作伙伴也已经准备好了对应的Copilot+ PC产品,比如宏基的Swift 14 AI、华硕的Vivobook S 15、戴尔的XPS 13、惠普的OmniBook X、联想的Yoga Slim 7x和三星的Galaxy Book4 Edge等。
 
首批Copilot+ PC将包含20多款型号,这些设备目前已经开放预购,并将于今年6月18日陆续出货。相信在六月的Computex 2024上,我们能看到更多有关Copilot+ PC新设备的情报。
 
高通骁龙X系列首发的原因:Copilot+ PC有NPU算力要求
 
这次首发Copilot+ PC的各大设备,在硬件上,尤其是在计算单元上迎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变化。以微软的Suface系列为例,相较上一代使用的英特尔酷睿Ultra芯片,全新发布的Surface全部改用为高通的骁龙X系列芯片,包括Snapdragon® X Plus和Snapdragon® X Elite两个版本。

微软
第一批集成骁龙X系列芯片的Copilot+ PC / 高通

 
在高通最新的Hexagon NPU架构下,两款芯片都具备算力高达45TOPS的NPU。根据高通提供的数据,其NPU性能是苹果M3芯片的2.6倍,是英特尔酷睿Ultra 7 155H的5.4倍。尽管酷睿Ultra 9 185H处理器CPU、GPU和NPU加起来的总AI算力或许在30TOPS以上,但其NPU算力依旧只有11TOPS,而微软对于Copilot+ PC的定义,是NPU算力在40TOPS以上的设备。
 
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不同的计算单元各司其职,而不会因为混合任务降低性能,同时延长PC的续航,NPU算力也成了重要指标,所以微软才会想要统一规范。但这也就意味着在目前可选的移动芯片上,符合Copilot+ PC定义的只有高通的骁龙X系列芯片。
 
在Copilot+ PC安全性上,微软也对硬件做了特别的要求。在所有Copilot+ PC上,微软的Pluton安全处理器将默认启用。Pluton安全处理器是一种芯片到云端的安全技术,由微软设计,并由其芯片合作伙伴集成到处理器中。
 
至于英特尔、AMD的下一代AI PC芯片,微软表示基于这些硬件的Copilot+ PC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再推出。根据目前透露的情报,无论是英特尔的Lunar Lake还是AMD的Strix Point,都会集成一个算力在45TOPS左右的NPU,从而符合微软对于Copilot+ PC的定义。
 
更多Windows On Arm的原生软件支持
 
然而,对于一款PC而言,操作系统的新功能和硬件的补强只是升级的一部分,最关键的还是在应用软件的生态支持上。苹果这边,他们凭借M系列芯片已经完全实现了x86朝Arm的过渡,而Windows On Arm这边虽然进度略微落后。
 
但在去年五月举办的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上,Dropbox、Whatsapp、GoodNotes等一系列应用纷纷宣布了对Windows On Arm的原生支持。而过去的这一年之间,Chrome、Opera、Spotify、Zoom、Blender等应用也纷纷添加了对Arm的原生支持,如今Windows On Arm在原生软件生态上,不见得会输给macOS。
 
随着Copilot+ PC的发布,又有一批应用增加了对Arm架构的原生支持。比如此前只对macOS的Arm硬件平台做了适配的各种Adobe软件,Adobe对Windows On Arm的适配进展相当缓慢,不久前只有Photoshop、Lightroom、Firefly和Express做了适配。此次发布会上Adobe宣布将为Windows On Arm提供更广泛的原生适配,很快矢量绘图软件Illustrator和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 Pro也会加入原生应用的行列中来。
 
借助NPU的AI算力,在不少原生支持Windows On Arm的应用上,也对其AI功能引入了硬件加速。在Adobe的Photoshop、Lightroom等图形处理软件中,AI去除、AI虚化等编辑工具,都得到了硬件;视频剪辑应用中,DaVinci Resolve Studio的魔法遮罩功能已经针对NPU做了硬件加速,剪映也支持了NPU加速的AI去除背景功能。
 
不止原生应用,Prism转译运行x86应用
 
除了原生Arm软件的数量持续增加外,针对x86应用在Arm芯片上的模拟/转译,微软也做了新一轮的升级。就像苹果借助Rosetta 2完成了从x86到Arm的过渡一样,微软也为Windows On Arm打造了全新的转译层,Prism。
 
微软称这不仅仅是对原转译技术的一次更名,而是在底层加入了更多的优化。随着Windows 11 24H2的更新,在同样的Arm硬件上,用户可以感受到10%到20%的性能提升。即便用户所用的是老一代的高通Arm芯片,在更新系统后,也能享受到这一优化。
 
Prism并不需要开发者对应用代码做额外的改动,从而减轻适配工作量。但转译说到底依然是权宜之计,要发挥处理器的全部硬件性能,尤其是NPU的性能,原生应用依然是首选。微软坚信,在即将发布的Copilot+ PC上,用户87%的时间都会花在原生应用上,剩下的13%才是Prism发挥作用的地方。
 
AI PC初见雏形
 
通过微软发布的Copilot+ PC以及附带的AI特性可知,AI PC已经走在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上,重交互重体验的功能和应用才是真正促使用户更换新设备的原因。过去集中在视频会议、文档/图像处理上的AI功能,更像是独立的AI应用,并没有与系统产生交集。
 
而诸如回溯这样的AI功能,则打通了各个系统接口,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为目标,更能激起用户换机的动力。促使其实现的硬件底座,正是新一代的AI PC芯片。在AI PC时代,NPU或许会在芯片上占据更多的设计面积,高通、英特尔、AMD和联发科等厂商,也不得不重视起下一代NPU架构的开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