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能治病?!现代移动设备彰显科技新魅力

便携医疗终端

1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核心提示:当前,医疗相关人员都非常关注iPhone以及iPad等移动设备会给医疗行业带来的影响。东京慈恵会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高尾洋之先生介绍了关于利用iPhone以及iPad进行急性期脑血管障碍远程诊断的流程,彰显了现代移动设备在辅助治疗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效利用重症患者“治疗之前的时间”

  目前,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人们非常关注“治疗之前的时间”。也就是诊治因血管阻塞发生的脑梗塞,其最重要的时间段就是治疗之前的时间。

  若疾病发生的3小时之内,使用rt-PA这种血栓溶解剂可有效提升治愈率。若是在8小时之内,则可以使用2010年被认可的血栓摘除装置Merci Retriever等从血管内去除导致脑梗塞的血栓。欧美从2003年开始就在临床应用这种血栓摘除装置,近年来,临床研究报告了它的有效性。全美脑血管障碍协会以“TIME LOST IS BRAIN LOST”为口号开展号召活动,口号的意思是治疗之前浪费的时间越多,拖得越久脑功能就丧失的越多。

  但是,受制于日本国内的医疗体制,日本很少有医院每天24小时都有脑血管专家值班。而且,从救护车运送,到医院之前的处理有时也会花很多时间,总之急救医疗体制方面还有很多问题。

  移动设备让人随时随地能获得信息

  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患者的接收体制以及进行正确的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大学进行了一个开发新的远程诊断治疗辅助系统的项目。该项目于2009年10月启动,基于“能够在医院内、外任意场所获得患者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该系统征求专家的诊断建议”这一理念,旨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医疗信息系统。

  首先,就是采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手机信息终端,我们把“无论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收到信息作为第一目标,将远程诊断治疗辅助系统「i-Stroke」作为手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软件进行开发(图1)。力求实现在必要时将紧急时刻所需要的图像,通过高安全性的虚拟专用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使各模式(CT、MRI或DSA等)下都能简单且快速地阅读(图2)。此外,还配置了可自由构建并阅览三维图像的系统——这是迄今为止所没有的。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我们和一家日本公司共同研究,开发出了图像保存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目标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快速转发并阅览图像。

  

  图1 iPhone4上安装的i-Stroke

  

  图2 左图MRI的图像显示。右图DSA的图像显示能以较高的分辨率高阅览


  Stroke call功能兼顾医疗小组成员

  本系统和以往的远程图像诊断系统不同,是涉及到辅助治疗的一个新的图像诊断治疗辅助系统。 i-Stroke不仅有图像发送功能,还有“Stroke call“功能——即当患者来医院时,能同时通知到所有医疗相关人员(医生,护士,医疗事务人员等)。这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对医疗小组的充分支持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能够缩短呼叫全员的时间。本系统的功能中,也能显示来院后的时间、以及时间经过,这样就能实时了解到在某时点上,对患者实施的检查以及图像结果等(显示时间轴timeline),那么负责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关人员就都能共享同一信息,进行迅速对应。

  移动设备在互联互通中的应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通过导入远程诊断治疗辅助系统i-Stroke,即便是只有1个当值医生,也能够询问听取各个医生的诊断意见,并能商讨治疗方法,这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很多,相比单独医生的判断,让专家和上级医生们共同进行治疗诊断,医疗安全性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各专家和上级医生在一瞬间就能在手头上同时能阅览图像,会得到“仅靠语言所传达不到的”图像信息。而且,医疗信息也会同时发送过来,即便在院外也能进行判断。预想将来可以应用于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例如根据其他医院的图像来进行治疗讨论、发送患者介绍信或者使患者手机上保存患者信息(血圧,既往病史,用药史等)等(图3):

  

  图3 患者用手机应用程序能显示医院检查预约项目和门诊预约等待时间等

  利用我们开发的远程诊断治疗辅助系统,对患者的诊断治疗能迅速进行。即使很少,也能增加可以救治的人的机会。哪怕1个人也能挽救很多患者的生命,希望本系统会对脑血管障碍医疗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通过使用远程诊断治疗辅助系统,会有助于改善误诊,以及目前医生逃避责任(让患者转诊)等问题。哪怕多救治1个脑血管障碍患者,也会减轻国家的医疗费用等等,希望医疗整体朝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