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近两年全球大尺寸面板需求大幅降低,渐渐接近天花板效应,同时随着a-Si TFT技术愈发成熟,面板价格长期处于成本边缘,降无可降,厂商利润也从早年的30%以上,一路下降到现在只有个位数,甚至一不留神就亏损,因此全球大厂无不紧缩甚至停止大尺寸面板投入,但中国大陆却例外。
拓墣产业研究所表示,大陆因其特有国情与政策支持,在2009~2011年大力投建多条a-Si TFT面板产线,如今到了收穫季节,受外资止步与大陆产能大量开出影响,大陆面板市占率持续大幅提升,从2011年的6%到2012年的9.9%,预料 2013年将超越日本达13.2%,2014年更有望逼近20%。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两条8.5代线。而今年6月华星光电良率已达 92.8%,较华星8.5代线早叁个月开工的京东方8.5代线也持续提速,目前两业者的电视面板单月出货均已超越100万片规模,不仅受大陆当地品牌厂加持,也获双韩品牌青睐。然而大陆面板市占提升的同时,获利能力却未等同提升,拓墣产业研究所上海子公司研究员林麟分析指出,除了市况不佳、面板售价长期低迷等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大陆面板厂产品单一、定位低阶,也是阻碍其获利的重要塬因。
叫好不叫座 大陆面板获利难
中国大陆高世代面板线受技术限制,目前有超过7成的产能用于32吋液晶电视。除产品自身的技术成熟、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下降外,大陆面板厂为了博取市占率而甘愿牺牲利润,又进一步阻碍32吋面板的售价反弹,同时加速整机售价的下滑。目前大陆市场上销售的国产32吋LED液晶电视,售价多在 1,399~1,599人民币之间,而外资品牌也不过在1,799人民币左右(高阶除外)。可见业者已无任何利润可图。
拓墣表示,虽然大陆面板厂不断开发大尺寸产品,如46、48、55吋等,以期重新打开获利之门,但由于这片市场早已被日、韩、台厂相继耕耘过,大陆业者的抢入只会将其变成下一片红海,厂商应积极寻找自己可能突破的新技术才是未来发展的合理方向。
新型显示潜力大 日韩领衔、中台紧随
与大尺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尺寸市场,包括智慧手机、平板电脑、数位相机与其他应用产品,均往高规格、高性能趋势发展,其中AMOLED、In/On- Cell、高解析度、广视角等新型显示技术功不可没,鉴于消费市场对于显示面板规格要求提升,面板尺寸须放大并具备上述功能中的一或多种,而其平均销售价格也得以提高,为品牌大厂与终端组装厂维持获利空间提供了条件。拓墣指出,2013年日、韩、台系面板大厂将持续积极投入新型显示技术的开发及量产,大陆厂商为求生存,也必须积极跟进。
中国大陆在AMOLED领域发展态度积极,现已有维信诺、天马微电子、京东方、彩虹、TCL等相继抛出佈局计画,并展示其样品。但就发展进度而言,可用缓慢来形容,尤其在量产线的技术与设备定案上,迟迟无法决断致使量产进程一推再推。拓墣表示,大陆厂商自主技术能力不足,每一步都在模仿,而其模仿对象韩厂又将自身专利保护有加,因此,每模仿一步都得花大量时间进行理解和验证,甚至还要不断纠正错误步伐才行。
两岸面板竞合 新型显示技术存空间
作为另一项备受关注的新型显示技术 - 触控,在iPhone5和Galaxy系列产品上市后其产业格局也发生巨大转变。塬本由专业触控模组厂主导的触控产业生态,逐渐改变为由IT品牌大厂与 TFT面板厂所主导。Apple与Samsung皆已积极进行内嵌式触控萤幕技术(In/On Cell)开发,迫使其他专业触控厂商面临跟进或转型的命运。
拓墣分析指出,中国大陆业者在触控领域佈局同样态度积极,却实力有限。所以不难发现,在颠覆产业格局的技术(In/On-cell)上,大陆罕有业者投入,而大量佈局集中在OGS上。也就是说,大陆厂商选择转型较多,以避免直接面对Apple和Samsung相关技术或产品。
AMOLED和触控两大领域上的佈局现况已成为中国大陆厂商面对新型显示技术的一个典型缩影,充满激情与希望却又有些无奈。拓墣表示,大陆厂商选择新型显示技术,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且唯有不断坚持耕耘才可能打开盈利之门。而除了自身努力外,大陆厂商还需要为自己寻找强援,以助其步上良性正轨,其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援,其二则是合作方的技术支援。依目前两岸发展进程和格局来看,儘管大尺寸渐趋竞争,但新型显示技术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