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新闻
2月5日下午,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忽然出现在中国移动集团总部的四楼,当然,迎接他的东道主中国移动CEO李跃脸上充满了笑意。
这是两大国企在春节前最后一次握手,同时,也是2013年第一次合作。
刚刚举行了两大国企巨头所谓“战略合作”的发布会:
会议结束后,记者们还没有走开,中国移动到底和招商银行合作了什么?两大企业老大都说了什么?对中国移动支付未来的市场有何影响?
根据双方老大演讲以及有关资料,合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13.56MHz制式支付标准,由此,看来中国移动进入银联阵营;
2, 马蔚华现场说,很崇拜中国移动,他来了,就是重视运营商支付阵营,说什么都是表演;
3, 新闻通告上说,中国移动和招商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渠道、集团客户三方面进行合作;其中,移动支付(手机支付业务开通、充值、退款、资金结算、系统对接及开发、渠道合作、积分兑换、营销资源)
4, 合作模式:基于NFC-SWP模式(即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用户可以通过NFC手机钱包客户端下载招商银行的借记卡、贷记卡、电子现金等金融服务(包括空中充值、圈存充值、现场POS机消费)
5, NFC手机客户端在2013年2月底前完成测试,具备上线条件。
运营商移动支付“交白卷”
如今,手机刷公交、手机刷地铁、手机刷POS机购物新闻满天飞,但是,怎么一个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呢?
而淘宝、支付宝等互联网公司,每天都在发生着支付业务。看看两家互联网公司网上交易数据:
淘宝天猫一年的交易额竟然超过万亿;财付通公司2011年总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
回头看,2011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竞相成立支付公司,那么,在移动支付免费的成绩单如何呢?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注册用户超过6000万,年度累计交易额达250亿元。(2012年10月数据)
中国电信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底,校企用户700万,公交用户150万用户,银行卡服务用户40余万,加油卡用户100余万,各类用户规模总量已达到1000万,交易额不详。
和中国电信一样,联通也没有公布其交易额。内部人士透露,要比移动数据小,也就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金额总和可能不及淘宝10%。
可以说,运营商获牌一年支付业务仍坎坷。整个2012年,仅有少数几项与支付牌照有关移动支付业务举步维艰,毫无亮点。
搜狐IT调查发现,三大运营商支付系统六大差距,可以说是金融系统吃肉,运营商“喝汤”。
1,发移动支付牌照最晚(2011年底,时间短,不成熟);
2,支付标准掌握在金融系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支付公司繁多,超过数百张牌照,今年1月初,央行又发放了26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总数已达223张,不是互联网公司对手;运营商从事的业务种类比很多小规模获牌企业都要少,尤其是最重要的两项业务(互联网支付业务和预付卡发行、受理业务)没有开放给运营商。
4,盈利手段不足,移动支付落地案例较少;
5,手机号码成为支付号码面临着诸多问题:用户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账户。
6,支付产业链终端对接仍然存在问题,譬如商场中的POS机大多支持银联卡,但是未必支持手机。
银行能做,运营商不能做?
这些情况,银行可以做,运营商不能做,这是政策瓶颈,不怪谁。
1, 运营商停用手机卡话费余额为何不能现金退还,而银联卡上余额则可以转账或者退还;
2, 运营商不能办理存贷款业务,存入手机的话费,不产生任何利息,最多给予话费补贴(还要说明参加活动。);
3, 运营商账号变化免费提醒,诸多提示信息被视为广告设置滞后信息,而银联短信提醒分别收费12元、24元/年不等,就所谓短信提醒业务;
运营商的“管道化”似乎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不转型移动支付呢?把手机话费做成类似支付宝一样的支付模式,不是更方便用户存取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为什么现在的运营商不这么做呢?
同样的问题:手机话费为何不能用来加油、购买食品或者转账到另外一部手机上?
目前,搜狐、乐视、奇艺等互联网上,可以用手机支付包月套餐等,但是,大多金额在2元、5元,如果超过1万元的大额支付,手机还能完成吗?
失败案例:
1, 广州地铁公司和某运营商合作的“刷手机进地铁”,由于和地铁公司谈判分歧,仅实验不到一年便流产;
2, 上海地铁站所有印有“手机钱包”标志终端要进行大规模更换,之前投入全作废,而更新13.56MHz制式芯片,要承担所有更换成本,由于标准的不同,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这在全国并不算少数。
3,某运营商与家乐福等商场推移动支付,但是用户数量太少,POS机成为碍事的摆设,被移走。
成功案例:
1, 沈阳等地与公交公司合作手机刷卡,盈利数量少,付出较多。
2, 公交支付、超市刷卡等业务推广,需要一家一家谈判。
中国移动位置基地透露,为推广公交支付,需要和公交公司一家一家进行谈判,合约需要一家一家签。由于每个公交公司的硬件设施不同,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案。
运营商如何处理银行账号和自有账号的关系?《商业价值》在“运营商如何玩转移动支付”提出了运营商基于“账号”的用户认证三个条件:1)维护手机号作为用户标识的通用性;2)否决非法用户;3)记录成功交易,逐步建立起用户行为数据库和信用记录库 。
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无疑天方夜谭:1)诸多手机号码不能作为用户通行证,因为实名认证并没有像金融系统100%身份证办理;2)打击非法用户,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运营商业务结构和银行并不相同;3)至于数据库建立起来容易,运营商并不擅长金融产品的管理。譬如,手机欠费,1分钱会封存账号,但是,金融系统不会发生此类事件。
向互联网学习为时不晚
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固话支付更适合谁来做?
业内人士分析称,移动自己不能做,最好就是先与互联网公司协作,从中学习。
譬如,目前,中国移动的电子券在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等电商平台使用。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各省共发放电子券5亿元,据说,电子券月活跃用户超过100万。
另外,像中国移动和招行推移动支付手机客户端,也算作一种前卫的模式吧.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