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高可用用架构实践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流量洪峰下做好高服务质量的架构是件具备挑战的事情,本文详细阐述了从Google SRE的系统方法论以及实际业务的应对过程中出发,一些体系化的可用性设计。对我们了解系统的全貌、上下游的联防有更进一步的帮助。
一、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具体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前端负载均衡,另一个是数据中心内部的负载均衡。

前端负载均衡方面,一般而言用户流量访问层面主要依据DNS,希望做到最小化用户请求延迟。将用户流量最优地分布在多个网络链路上、多个数据中心、多台服务器上,通过动态CDN的方案达到最小延迟。

用户流量会先流入BFE的前端接入层,第一层的BFE实际上起到一个路由的作用,尽可能选择跟接入节点比较近的一个机房,用来加速用户请求。然后通过API网关转发到下游的服务层,可能是内部的一些微服务或者业务的聚合层等,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流量模式。
基于此,前端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主要考虑几个逻辑:

第一,尽量选择最近节点;
第二,基于带宽策略调度选择API进入机房;
第三,基于可用服务容量平衡流量。

数据中心内部的负载均衡方面,理想情况下最忙和最不忙的节点所消耗的CPU相差幅度较小。但如果负载均衡没做好,情况可能相差甚远。由此可能导致资源调度、编排的困难,无法合理分配容器资源。

因此,数据中心内部负载均衡主要考虑:

均衡流量分发;
可靠识别异常节点;
scale-out,增加同质节点以扩容;
减少错误,提高可用性。

我们此前通过同质节点来扩容就发现,内网服务出现CPU占用率过高的异常,通过排查发现背后RPC点到点通信间的 health check 成本过高,产生了一些问题。另外一方面,底层的服务如果只有单套集群,当出现抖动的时候故障面会比较大,因此需要引入多集群来解决问题。

通过实现 client 到 backend 的子集连接,我们做到了将后端平均分配给客户端,同时可以处理节点变更,持续不断均衡连接,避免大幅变动。多集群下,则需要考虑集群迁移的运维成本,同时集群之间业务的数据存在较小的交集。


回到CPU忙时、闲时占用率过大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这背后跟负载均衡算法有关。

第一个问题,对于每一个qps,实际上就是每一个query、查询、API请求,它们的成本是不同的。节点与节点之间差异非常大,即便你做了均衡的流量分发,但是从负载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还是不均匀的。

第二个问题,存在物理机环境上的差异。因为我们通常都是分年采购服务器,新买的服务器通常主频CPU会更强一些,所以服务器本质上很难做到强同质。


基于此,参考JSQ(最闲轮训)负载均衡算法带来的问题,发现缺乏的是服务端全局视图,因此我们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负载和可用性。我们参考了《The power of two choices in randomized load balancing》的思路,使用the choice-of-2算法,随机选取的两个节点进行打分,选择更优的节点:

选择backend:CPU,client:health、inflight、latency作为指标,使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进行打分;
对新启动的节点使用常量惩罚值(penalty),以及使用探针方式最小化放量,进行预热;
打分比较低的节点,避免进入“永久黑名单”而无法恢复,使用统计衰减的方式,让节点指标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即默认值)。
通过优化负载均衡算法以后,我们做到了比较好的收益。

二、限流
避免过载,是负载均衡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压力增加,无论负载均衡策略如何高效,系统某个部分总会过载。我们优先考虑优雅降级,返回低质量的结果,提供有损服务。在最差的情况,妥善的限流来保证服务本身稳定。


限流这块,我们认为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qps的限制,带来请求成本不同、静态阈值难以配置的问题;
二是根据API的重要性,按照优先级丢弃;
三是给每个用户设置限制,全局过载发生时候,针对某些“异常”进行控制非常关键;
四是拒绝请求也需要成本;
五是每个服务都配置限流带来的运维成本。

在限流策略上,我们首先采用的是分布式限流。我们通过实现一个quota-server,用于给backend针对每个client进行控制,即backend需要请求quota-server获取quota。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请求Server的频次,获取完以后直接本地消费。算法层面使用最大最小公平算法,解决某个大消耗者导致的饥饿。


在客户端侧,当出现某个用户超过资源配额时,后端任务会快速拒绝请求,返回“配额不足”的错误,有可能后端忙着不停发送拒绝请求,导致过载和依赖的资源出现大量错误,处于对下游的保护两种状况,我们选择在client侧直接进行流量,而不发送到网络层。

我们在Google SRE里学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公式,max(0, (requests- K*accepts) / (requests + 1))。通过这种公式,我们可以让client直接发送请求,一旦超过限制,按照概率进行截流。


在过载保护方面,核心思路就是在服务过载时,丢弃一定的流量,保证系统临近过载时的峰值流量,以求自保护。常见的做法有基于CPU、内存使用量来进行流量丢弃;使用队列进行管理;可控延迟算法:CoDel 等。

简单来说,当我们的CPU达到80%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认为它接近过载,如果这个时候的吞吐达到100,瞬时值的请求是110,我就可以丢掉这10个流量,这种情况下服务就可以进行自保护,我们基于这样的思路最终实现了一个过载保护的算法。


我们使用CPU的滑动均值(CPU > 800 )作为启发阈值,一旦触发就进入到过载保护阶段。算法为:(MaxPass * AvgRT) < InFlight。其中MaxPass、AvgRT都为触发前的滑动时间窗口的统计值。

限流效果生效后,CPU会在临界值(800)附近抖动,如果不使用冷却时间,那么一个短时间的CPU下降就可能导致大量请求被放行,严重时会打满CPU。在冷却时间后,重新判断阈值(CPU > 800 ),是否持续进入过载保护。

三、重试

流量的走向,一般会从BFE到SLB然后经过API网关再到BFF、微服务最后到数据库,这个过程要经过非常多层。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当请求返回错误,对于backend部分节点过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需要限制重试的次数,以及基于重试分布的策略;
其次,我们只应该在失败层进行重试,当重试仍然失败时,我们需要全局约定错误码,避免级联重试;
此外,我们需要使用随机化、指数型递增的充实周期,这里可以参考Exponential Backoff和Jitter;
最后,我们需要设定重试速率指标,用于诊断故障。

而在客户端侧,则需要做限速。因为用户总是会频繁尝试去访问一个不可达的服务,因此客户端需要限制请求频次,可以通过接口级别的error_details,挂载到每个API返回的响应里。

四、超时

我们之前讲过,大部分的故障都是因为超时控制不合理导致的。首当其冲的是高并发下的高延迟服务,导致client堆积,引发线程阻塞,此时上游流量不断涌入,最终引发故障。所以,从本质上理解超时它实际就是一种Fail Fast的策略,就是让我们的请求尽可能消耗,类似这种堆积的请求基本上就是丢弃掉或者消耗掉。

另一个方面,当上游超时已经返回给用户后,下游可能还在执行,这就会引发资源浪费的问题。

再一个问题,当我们对下游服务进行调优时,到底如何配置超时,默认值策略应该如何设定?生产环境下经常会遇到手抖或者错误配置导致配置失败、出现故障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好是在框架层面做一些防御性的编程,让它尽可能让取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进程内的超时控制,关键要看一个请求在每个阶段(网络请求)开始前,检查是否还有足够的剩余来处理请求。另外,在进程内可能会有一些逻辑计算,我们通常认为这种时间比较少,所以一般不做控制。


现在很多RPC框架都在做跨进程超时控制,为什么要做这个?跨进程超时控制同样可以参考进程内的超时控制思路,通过RPC的源数据传递,把它带到下游服务,然后利用配额继续传递,最终使得上下游链路不超过一秒。

审核编辑 黄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