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描述

一、引言

伺服控制系统,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对于提高系统性能、优化生产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全面、详细地阐述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基本概念、结构组成、控制原理以及主要指标等方面,以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二、伺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伺服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对试验装置的机械运动按预定要求进行自动控制的操作系统。在很多情况下,伺服系统专指被控制量(系统的输出量)是机械位移或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反馈控制系统,其作用是使输出的机械位移(或转角)准确地跟踪输入的位移(或转角)。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其他形式的反馈控制系统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但其在精度、稳定性、响应特性和工作频率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

三、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检测环节和比较环节等五部分。

控制器:通常是计算机或PID控制电路,其主要任务是对比较元件输出的偏差信号进行变换处理,以控制执行元件按要求动作。控制器接收来自比较环节的偏差信号,并根据预定的控制算法(如PID算法)计算出控制信号,然后传递给执行环节。

被控对象:指需要控制的机械系统或设备,其参数量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力矩等。被控对象根据控制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以实现对机械位移或速度等的精确控制。

执行环节:其作用是按控制信号的要求,将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成机械能,驱动被控对象工作。在伺服系统中,执行环节一般为伺服电机或液压、气动伺服机构等。

检测环节:能够对输出进行测量并转换成比较环节所需的信号形式。检测环节通常包括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等,用于实时监测被控对象的实际位置、速度等参数,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器。

比较环节:将输入的指令信号与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以获得输出与输入间的偏差信号的环节。比较环节通常由专门的电路或计算机来实现,其输出的偏差信号是控制器进行信号处理的重要依据。

四、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基于闭环控制理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设定目标位置:根据控制要求,设定电动机需要达到的目标位置、速度或加速度。这些设定值由控制器接收并存储。

发送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设定的目标值生成控制指令,并通过驱动器传递给电动机。控制指令的形式可以是模拟量信号、脉冲信号或数字信号等。

检测实际位置:传感器监测电动机的实际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这些信息通常以模拟量信号或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

比较与调整:控制器将反馈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偏差,并根据偏差大小调整控制指令,以减少偏差。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控制器需要不断地比较、计算和调整,以确保被控对象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踪输入。

执行控制:驱动器根据调整后的控制指令驱动电动机运动,直到达到目标值。在执行过程中,控制器会不断地接收来自检测环节的反馈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调整控制指令,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五、伺服控制系统的主要指标

衡量伺服控制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包括系统精度、稳定性、响应特性和工作频率四大方面。

系统精度:指系统输出量与实际输入量之间的偏差程度。伺服系统的精度主要决定于所用的测量元件的精度,因此必须采用高精度的测量元件。此外,还可通过附加措施(如精测粗测系统或双通道系统)来提高系统的精度。

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参数变化时,能否保持其输出量稳定不变的能力。稳定性是伺服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响应特性: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和响应质量。响应特性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对于要求快速响应和高精度控制的场合尤为重要。

工作频率:指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频率范围。伺服系统的带宽反映了其跟踪的快速性,带宽越大,快速性越好。因此,提高伺服系统的带宽是提高其工作频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闭环控制理论的,通过设定目标位置、发送控制指令、检测实际位置、比较与调整以及执行控制等步骤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同时,伺服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响应快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动化领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