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发新型仿生三维电子皮肤系统

描述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清华大学再次引领了科研的潮流。6月5日,从清华大学传来喜讯,该校航天航空学院与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的张一慧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款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系统。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不仅代表了电子皮肤领域的新高度,更在人机交互、物理量测量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这款新型电子皮肤系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三维架构的仿生设计。众所周知,人类皮肤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感知系统,能够同步解码和感知多种机械信号。然而,现有的电子皮肤技术尚未能完全复制这一功能。张一慧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空白。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受到人类皮肤中机械感受器分布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具有三维架构的电子皮肤。这种电子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每一层都模拟了人体皮肤中对应层的特性。其中,“真皮”层中的传感器和电路尤为关键。力传感单元被巧妙地设计为八臂笼状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传感器对外部作用力高度敏感。同时,应变传感器则位于器件底部的拱形结构上,只对面内的拉伸应变敏感,几乎不会受到压力的干扰。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新型电子皮肤系统能够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多种机械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其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高达0.1毫米,几乎与真实皮肤无异。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电子皮肤技术的记录,更为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为了进一步展示这一技术的实用性,研究人员还结合深度机器学习算法,研制出了一款先进的触觉系统。该系统只需通过触摸,便能同时测量物体的模量及局部主曲率。在判别食物新鲜程度等真实场景中,这一系统展现出了惊人的准确性。

  张一慧教授团队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子皮肤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更为人机交互、物理量测量等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