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Meta亦束手无策,面对智能设备“夭折”,DePIN或为续命良方

描述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可曾想过,当有一天,你信赖和依赖的智能产品突然宣布要“退休”时,你该何去何从?

这一幕正在Spotify的Car Thing用户身上上演。上周,这款售价90美元的车载音乐播放器用户收到通知,他们的设备将于12月停止使用。

Car Thing是这家瑞典音乐流媒体巨头进军硬件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这款于2022年2月正式推出的设备,在仅销售了5个月后就夭折了。Spotify不仅停止了该产品的生产,还在财报中一次性划减了3100万美元。

 

对于Car Thing的购买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噩耗。他们原以为花90美元买了一个能用几年的设备,却没想到不到两年就沦为了无用之物。

但Spotify的Car Thing并非个例。事实上,随着我们身边的智能产品越来越多,这种因制造商单方面停止支持而导致设备“过早离世”的情况日益普遍。

无论是亚马逊、Meta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是电动自行车、智能吸尘器等领域的初创公司,都在面临相似的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智能产品过早退市这一行业痛点,探讨物联网企业如何以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在破解这一难题方面的独特潜力和价值。

“断更”之后能否“善终”,智能产品退市风波已成常态

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一些引人深思的智能产品退市案例。

2023年4月,科技巨头亚马逊决定停止生产和支持其Halo健身追踪器及相关产品。面对Halo的突然离世,亚马逊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通知用户产品停产,向过去12个月内购买Halo的客户提供退款,并承诺回收用户自愿寄回的Halo设备。

尽管亚马逊的善后方案相对周到,但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使用Halo追踪健康数据的用户来说,失去这一便利仍然难以接受。

2024年5月,第一款联网恒温器制造商Ecobee宣布,将停止支持其第一代恒温器。这款早在2008年就推出、2013年停产的恒温器虽然还能控制用户家中的暖通空调系统,但不再获得软件更新和技术支持。为了安抚用户,Ecobee承诺为有换新需求的老客户提供新恒温器的折扣。

相比之下,Ecobee的做法既没有亚马逊那样慷慨,也缺乏长远考虑,或许会让一些忠实用户心生不满。

去年,Meta(前身为Facebook)则彻底放弃了其联网视频通话设备Portal。由于Portal搭载了麦克风和摄像头,Meta担心一旦停止软件更新,黑客可能会入侵设备监视用户,带来难以承受的安全风险。因此,与其让Portal成为隐私泄露的定时炸弹,Meta宁愿直接关闭服务器,让所有Portal瞬间“死亡”。

尽管Meta的决定有其安全考量,但对Portal用户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

同样是在2023年,高端电动自行车品牌VanMoof在宣布破产后,也给用户带来了被废弃的担忧。原来,价值5000美元的VanMoof自行车很多功能都依赖手机应用才能使用。一旦VanMoof关闭服务器,用户将无法获得操作自行车关键功能所需的安全密钥。

买了VanMoof的车主们才发现,他们花高价购买的并非一辆能载人出行的机械单车,而更像是一个与厂商服务器捆绑的软件产品。

德国家电巨头Vorwerk今年关闭了其Neato扫地机器人部门,但表示未来五年内将保留一支14人的团队,以确保扫地机器人相关的云服务和手机应用能继续安全运行。Vorwerk还承诺,将提供长达五年的零部件更换服务。

相较而言,Vorwerk“优雅退场”的方式无疑更讨人喜欢,也为其他物联网企业树立了负责任的榜样。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智能产品的过早退市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创新初创,都难逃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考验。

一旦制造商决定停止支持,那些依赖云服务和手机应用的设备往往会瞬间变成废品,让用户感到措手不及,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即便厂商事后提供退款或折扣,也无法完全弥补用户的损失和不便。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这种过早退休的情况恐怕会越来越频繁。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不仅会损害用户的权益,也会动摇人们对物联网产业的信心,最终阻碍创新的步伐。

智能硬件厂商的“生死劫”:如何跳出持续运营的陷阱?

 

对于物联网和智能产品厂商而言,产品过早退市绝非他们的本意。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如何平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厂商都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首先,联网设备的研发和运营成本远高于传统硬件产品。除了前期投入,厂商还须长期支撑设备的云服务、软件更新、安全维护等。以Spotify的Car Thing为例,每售出一台,Spotify就要为之付出持续的“养育成本”,并配备专门的“医生”来应对“疾病”。这些看不见的支出如同吞金兽,稍有闪失就可能拖垮企业的财务状况。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难以接受智能设备的服务订阅模式。多年来,他们习惯了一次性打包购买传统电器,现在却要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买单。这导致厂商难以通过提价等方式填补成本的“黑洞”,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演“空中飞人”的绝技。

其次,物联网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监管规范,给厂商的可持续经营蒙上一层迷雾。在硬件选型时,厂商面临着平台锁定和服务费用飙升的风险。而在软件开发和云服务架构设计中,厂商也很难权衡不同技术路线的远期伏笔。一旦决策失误,就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外,行业缺乏明确的最低服务期限要求和产品退市赔偿标准,使得厂商在退出决策时如履薄冰,担心引发消费者的维权诉讼和声誉危机。这无形中延长了不良产品的苟延残喘,加重了厂商的包袱。

那么,面对重重阻力,智能硬件厂商该如何突围?

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提前做好应对预案。这需要厂商在设计之初就嵌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盟友,并为关键功能预置“优雅降级”的逃生通道。比如,在设备上安装独立的物理按键,确保在联网服务中断时,基本功能仍能“正常呼吸”。同时,厂商还要审慎评估云服务架构,力求在功能实现与长期成本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

其次,厂商应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为产品的持续运营注入新的活水。传统的一锤子买卖已然过时,厂商必须拥抱硬件即服务(HaaS)等新兴理念,用租赁或订阅等模式覆盖设备的一生一世。相应地,厂商还要加强用户粘性,通过优质的软件体验、个性化服务和会员权益等,提升品牌忠诚度,筑牢产品可持续发展的防火墙。

第三,物联网厂商应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推动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比如,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中明示最低服务期限,并与上下游企业达成服务水平协议(SLA),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同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唯有协同发力、共建生态,才能为产业良性发展扫清拦路虎。

智能设备的续命良方?DePIN带来新希望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为解决智能设备过早死亡的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DePIN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与传统的中心化物联网架构不同,DePIN 通过代币经济激励全球参与者共同维护网络运行,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去中心化。

DePIN这一特性意味着,即使某个设备制造商倒闭或不再支持其产品,只要还有足够多的网络参与者愿意为相关设备提供支持服务,这些设备就可以继续在DePIN网络上保持一定的可用性,而不会彻底“报废”。这无疑为智能设备的续命提供了一剂强心针。

其次,DePIN的高度透明性有利于设备制造商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对外披露预期的最低支持期限。通过将服务承诺写入智能合约,并以DePIN代币作为履约保证金,制造商可以向用户传递更强的信心。一旦厂商提前跑路,用户就可以从合约中自动获得赔付,而无需再经受漫长的维权诉讼之苦。

再者,DePIN有望改变目前智能设备过度依赖中心化云服务的现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关键功能的链上执行,设备即使脱离制造商的云端,仍可保有基本的本地运算和控制能力。这就如同给设备装上了一个“副油箱”,即便主油箱(中心化服务)耗尽,也能支撑设备运行一段距离。

与此同时,设备产生的数据也可以通过DePIN进行链上加密存储,而非囚禁于制造商的数据孤岛。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用户隐私保护水平,也为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当用户愿意授权第三方访问其设备数据时,DePIN代币可用于实现细粒度的权限管理和价值流转,开启万物互联时代的数据经济。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DePIN并非万能灵药。对于设备的物理故障、技术迭代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淘汰,DePIN也无能为力。而且,打造完全去中心化的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在技术、成本、商业模式等方面尚存诸多挑战。

DePIN的推广普及绕不开商业模式创新的课题。虽然DePIN网络通过代币经济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但如何将社区的共建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服务供给,进而形成稳定的产品使用体验,仍需要探索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而这又与智能硬件厂商的定价策略、盈利模式密切相关。唯有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共赢,DePIN的愿景才能落地生根。

尽管挑战重重,但DePIN为物联网产业指明了一条充满想象力的创新之路。在这条去中心化的道路上,设备、数据、服务、价值都将重新被“链接”,形成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可信的智能世界。

写在最后

面对智能设备过早“死亡”的窘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消费者、厂商、监管者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密不可分的参与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物联网产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智能产品时需要擦亮眼睛,看清厂商是否具备持续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同时,我们也要转变一次买断的传统观念,学会用租赁或订阅的思维去看待智能硬件,在权衡使用成本的同时,也给予厂商一定的商业回报空间。

站在厂商的角度,关键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通过精准估算全生命周期成本、选择成熟可控的技术路线、构建开放互联的系统架构,厂商可以在降低运营风险的同时,为产品的长期演进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厂商还要勇于探索硬件即服务等创新商业模式,用优质的软件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唯有如此,才能在动荡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DePIN所倡导的去中心化理念,为破解智能设备“生死劫”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通过利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重构智能硬件的信任机制和数据管理模式,DePIN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用户和厂商搭建一座互信互利的桥梁。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对DePIN的发展前景抱有期待,也要保持理性客观的判断,在务实中不断探索前行。

智能设备“过早退休”折射的是一个产业的成长烦恼,也是通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