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穿戴式智能设备机与危

便携设备

120人已加入

描述

    又一朝阳产业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谷歌眼镜并不是一款真正的眼镜,它甚至连完整的镜片都没有,从外观来看,只有一条横置于鼻梁上方的平行框架、位于右侧的微型显示器和宽条状的电脑——科幻电影中的标配。当然最重要的并不在这里,而是它用上去真的很“酷”,只要说声“OK,Glass”,这看起来轻薄的小家伙可以通过一系列预置命令帮你拍照、找餐厅、语音搜索、GPS定位、发短信,还可以同声传译。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穿戴式智能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现身,苹果、三星等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医疗器械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可穿戴革命”。“可穿戴技术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大机会。”被称作“互联网女皇”的美国KPCB风投公司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预计。

  市场调查机构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也给出了最乐观的预计,到2016年,可穿戴式智能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而整个互联网市场将会向移动终端倾斜。不过,可穿戴设备会是一个好生意吗?让我们来看看国际市场的反应。
 

谷歌眼镜

  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再加上相当一群科技“信徒”,已经把可穿戴技术看成了最朝阳的事物。而在深圳华强北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类谷歌眼镜”式和“类苹果手表”式产品,虽然它们似乎还只是概念产品,不过,洞悉一切商机的华强北商人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要知道,这里是全球电子产品热潮的一个风向标。

  玛丽·米克尔表示非常看好可穿戴设备,在互联网“第三周期”时代,可穿戴式计算设备是明星产品。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声称,可穿戴科技会是市场上的下一个“大头”,未来三五年市场价值将从今天的30亿到50亿美元发展到约500亿美元(超3000亿元人民币)。但外媒认为,随着临床医疗(不仅仅是健身与保健)的不断发展,瑞信可能对可穿戴科技预测仍然过于保守。

  不过,风投公司Matrix Partners合伙人杰瑞德·福里斯勒(Jared Fliesler)引用《回到未来》三部曲里的情节说:“穿戴式计算设备就好像飞行滑板。单一用途的设备设计起来非常简单,市场上比比皆是。但现在的科技世界还未找到多用途设备的有效解决方案。”

  2018年可穿戴设备将达4.84亿台

  很多分析机构都非常看好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发展。根据ABI Research最新预计,2018年全球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出货量可达到4.84亿台,七年复合增速达到56%。

  ABI Research最看好用于运动健身和动作追踪的穿戴式设备的市场前景,因为此类设备可以将数据自动上传,同时能分享、分析与执行分析结果。ABI Research认为2013年会有60%以上的穿戴设备市场来源于此。

  此外,谷歌眼镜的市场前景也被看好。平安证券近日发布研报指出,谷歌眼镜现在的售价为1500美元,由于谷歌眼镜是全新的电子产品,热度虽高,但价格较贵,因此,按第一代谷歌眼镜上市第一年销售100万台,前两年销售500万台(全球明星手机机型的门槛),同时售价降至800美元来估算,市场规模大致为40亿美元,约250亿元人民币。

  集成多用途的智能便携设备是否会淘汰智能手机

  “未来智能手机会不会像BB机一样被淘汰?”在GoogleGlass和iWatch的带动下,关于智能设备的未来,网上出现了各种靠谱和不靠谱的假设,“淘汰说”是其中比较激进的一种。

  细数目前已经问世和即将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包括四大类:

  1、运动和健康辅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

  2、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iWatch,以及即将面世的果壳智能手表,

  3、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 Glass、百度Eye类产品,

  4、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苹果、谷歌和微软各自创造了不同的智能生态系统,有上千万的开发者挖空心思去实现智能设备的各种奇思妙想,有成熟的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做支撑,相对健全的网络环境,以及突飞猛进的生物检测技术做保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拓宽了网民的想象空间,可穿戴设备的梦想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大数据争夺战

  在谈及Google Glass时,神念科技中国区总裁张彤笑称,此前有一家媒体要做一个关于Google Glass的PK,然而在邀请嘉宾时却找不到愿意站出来力挺Google Glass的人。

  目前网上已经有了大量关于Google Glass的评测,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成为了最为人诟病的两个软肋。

  张彤称,可穿戴设备未来会有很多种可能,除了手表、眼镜、腕带, 还可能是腰带、衣服等等,不过对使用习惯的挑战将会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一个用户门槛,眼镜一方面无法代替手机,仅仅是一个附属品,另一方面对用户来说要培养长期使用的习惯也是一个难题。

  周航认为最合理的位置是手腕。这也是目前可穿戴设备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最热门的产品也都是手腕配饰,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咕咚手环、MYO、Bambook智能手表、W/ME等各式手环也是Google Glass以外被讨论最多的产品。

  手腕设备是饰品和手表的自然过渡,对用户来说并不用太刻意地去培养用户习惯,同时随着苹果iWatch的临近,以及各种手腕设备的推陈出新,一场手腕争夺战正在悄悄酝酿,而这场争夺战背后事实上是大数据的争夺。

  李宏辉用“人体的物联网”比喻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可以检测出用户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等数据,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读取,如果用户佩戴好几年,数据被记录并上传到云端,就可以形成个人的身体数据库,如果几万人佩戴,形成大数据,然后反馈回来,就会很有价值。

  技术要求:应自行与用户互动

  对于日益流行的可穿戴计算设备,西雅图设计厂商Artefact设计师珍妮芙·达摩尔(Jennifer Darmour)认为新技术需要满足多个条件。

  目前,尽管一些公司已经尝试涉足可穿戴计算领域,但很多技术障碍仍然阻碍新设备为大众所接受。例如,可穿戴设备仍显得笨重,而且不足以无缝连接。

  作为一名可穿戴技术专家,达摩尔指出新技术现面临三大挑战:

  1. 设备以硬件为主,如Nike+ FuelBand、FitBit等,而且不够时尚。

  2. 数据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和访问数据?

  3.与可穿戴计算技术互动仍显混乱,而且会妨碍用户。

  达摩尔认为,可穿戴计算技术应当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应该妨碍我们的日常事务。

  她表示:“可穿戴计算技术应当完美地整合到我们的生活,提升人的体验,不应该妨碍或打扰我们。”

  达摩尔认为,如果要让普通人接受可穿戴计算技术,那么它需要满足以下4个必要条件:

  1. 美观——当我们向客户推广可穿戴计算设备时,美学价值会变得极为重要。

  2. 响应——可穿戴计算技术具备更高的响应速度,而且要便于用户使用。

  3. 外设——这一点关系到可见和不可见领域,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外设“几乎无形地”访问数据。例如,鞋子可嵌入GPS系统,它可以发出光线为用户导航。

  4. 意义——数据必须对我们具有意义,有些设备还需要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信息。

  为了处理上述问题,达摩尔目前正在设计一款称作Move的普拉提衬衫。这是一款可穿戴计算技术服装,内置4颗拉伸和弯曲运动传感器,分别置于正面、背面及两侧。当用户运动时,衬衫可读取身体的姿势,提供实时反馈信息。数据被发送到一款移动应用,便于用户获取数据。

  但是,达摩尔尚未计划向市场全面推出这款衬衫,但她认为这款产品证明每个人都能从可穿戴计算技术中获益。

  达摩尔说:“我们无需与技术互动,技术应当与我们互动。”

  产品定位决定成败

  从目前国内已经发布的产品看,大多数仍然是通过物理传感器实现简单的计步、计算运动量,甚至推送信息等初级阶段,包括Google Glass也仅仅是重复着智能手机和PC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数据最终依附于智能手机和PC,穿戴设备仅仅是一个附属品,或者说影子。

  对此易到用车CEO周航表示看衰:“我们需要的是可穿戴智能设备,而不是‘可穿戴手机’,发邮件、推送信息、拍照都不应该是可穿戴设备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事实上对一款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仅仅是照搬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替代不了智能手机,但是却可以被智能手机替代,就会形成了一个尴尬——没有痛点,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市场空间是难以预料的。

  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不应该仅仅是附属品,即将推出的Bambook智能手表将内置Android 4.1操作系统,可独立于智能手机而存在,顾晓斌称,未来智能手机屏幕仍将扩大,同时手表等小屏幕将承载原先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到时候大屏手机加手表的组合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咕咚网CEO申波则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作为手机配件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没有必要独立于手机。申波透露,目前咕咚网推出的智能手环已经卖出了数万件。

  不过不管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与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将人体作为一种输入甚至输出的方式,最后通过其自身或通过手机APP的方式连接互联网,从而避免传统电子产品信息孤岛的宿命,实现独立于智能手机之外的核心价值。

  瓶颈:技术太快 电池太慢

  电池问题已经让智能手机厂商们伤透脑筋,现在这个噩梦要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了。

  相比起智能设备各项硬件的突飞猛进,电池技术始终停滞不前,Google Glass也因为仅能支撑五六个小时的电量频遭质疑,同时电池的体积和容量对体积更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相比起电池技术,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著的多。加拿大创业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意图,在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新来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用手势来控制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W/Me智能腕带则可以通过医用传感器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健康程度以及情绪,同时具备手机寻找、信息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硅谷生物传感技术公司神念科技已经可以识别脑电波信号并用于控制硬件,目前已经可以控制轨道玩具车、LED灯等设备。

  李宏辉介绍,通过云端技术与大数据运算,未来智能设备还可以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反馈,比如当人疲劳时,通过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来使人达到兴奋效果。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无线充电技术也不再热门,在实际使用上,它并不像听上去那么酷,用户需要使用架设专门的设备,其普及程度也无法满足可穿戴设备大范围使用的需求。

  实用性不足成推广短板

  在一定程度上,可穿戴式设备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一些功能的设置也确实能让用户的生活更为方便了。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

  尽管很多公司都在尽力研发可穿戴设备产品,但其要想成为市场的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像日前盛大发布的智能手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实现一些跑步计算、导航、遥控拍照等服务,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够实现。在业内专家看来,盛大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个缩小版的iPod touch,毫无创新可言,而其高达1999元的定价也恐怕难被消费者所接受。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先需要实现产品技术的创新完善,同时还需要产品成本的压缩。不能只依靠一些“小聪明”式外观改变来实现产品的市场化。

  刘思泰认为,对于可穿戴式设备,宏碁目前面临的难题并非是技术上的,而是如何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他说:“你需要将一系列功能塞进产品中,而这些功能恰恰就是人们所期望的。”

  机会:屌丝创业者玩不起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包括传感器技术提供商、硬件供应商、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等环节,而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终是一款集成了云技术和大数据的互联网产品,由互联网公司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或许更符合行业规律。

  李宏辉认为,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很广,更容易快速聚拢用户,能够引导一波新的消费浪潮,而硬件厂商的行业影响力非常有限,而且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产品上没有经验,做不出太多的应用,所以硬件厂商要做这块并没有优势。

  互联网创业者们则早已嗅到了机会,天使投资人、航班管家投资人王江投资了一家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大麦健康网”,其主要产品是一款智能计步器,王江表示,在这个领域创业,团队需要有懂硬件的人、有能发动各方面资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人以及跟互联网相关的产品运营和设计人员。

  周航则直言,可穿戴设备的创业对团队综合能力和资金要求比较高,目前还不是屌丝创业者玩得起的。同时周航不看好运动领域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因为在中国真正坚持热爱运动的人不多,以运动为核心卖点的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过了新鲜劲后就会被抛弃。

  回想2011年开始的互联网公司扎堆做手机,把手机市场愣是做成了红海,可以预见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将更激烈,会有大量创业者、互联网公司和软硬件厂商加入到这场战争,另一方面产品定位、用户习惯、产业链整合能力等都在拷问创业者的综合能力,而电池和充电技术的瓶颈也困扰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类产品未来将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看来,梦想太宽,现实太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陈林9209 2013-06-25
0 回复 举报
无语了。。。。。。。。。。。。。。。。。。。 收起回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