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参与调查】英特尔130万$发起可穿戴畅想挑战赛,你会参加吗?
电子发烧友网讯:弥漫着“智能穿戴”气息的CES已完美落幕,期间,惊艳业界的要数英特尔CEO科再奇现场演示的数款基于Edison平台的智能设备,其中包括智能耳机、智能耳塞、智能水杯、无线充电碗、智能婴儿监控衣以及智能3D打印等。事实上,正如英特尔所宣扬的“Intel Inside可穿戴设备”理念一般,英特尔为开发可穿戴设备的客户专门打造了一款新计算平台Edison,旨在通过布局可穿戴市场,以可穿戴技术为导向,采取“曲线救国”的对敌之策,完善移动互联生态系统,最终抢回其在移动芯片市场的主动权。
习惯单打独斗的英特尔显然已经发现在移动互联市场无法凭一己之力去抗衡ARM的整个生态链。因此,英特尔借“Quark处理器”、“Edison计算平台”,从制造、运营与专业技术等多方面为合作伙伴提供支持,以此探索与合作伙伴在开放的产业链中打造移动产品的发展之路。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虽然英特尔借2014 CES展演示了多款可穿戴设备,但是是否真的能借Quark成功转型,达到强攻移动市场的最终目的?在英特尔投资打造移动互联生态圈的过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绊脚石?错过可穿戴,英特尔在移动电子市场会怎么样?为什么说中国深圳是英特尔的下一个动力源泉?在深圳,谁又能助英特尔一臂之力?电子发烧友网小编为您一一解读。
瞅准可穿戴市场商机,谁才是英特尔的绊脚石?
业界相传,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的元年,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的转折年。虽说市面上的可穿戴明星产品尚未诞生,但从CES 2014上可穿戴设备的火爆情况来看,可穿戴市场前景已然十分明朗,可穿戴设备势必将成为科技市场的下一场重大变革。可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还迟迟不肯爆发?究竟产业爆发的瓶颈何在?总结起来有几大原因:
第一,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习惯还未被培养起来。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习惯,并使可穿戴设备能与现有电子设备实现互联互通,踏出建立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第一步。
第二,能够秒杀一切的可穿戴“杀手级”应用还未被挖掘。据悉,英特尔CEO科再奇在2014 CES展宣布启动全球性的“可穿戴创想挑战赛”,悬赏130万美元找可穿戴“杀手级”应用。由此可见,能真正打动用户,让客户愿意掏钱购买的可穿戴设备尚未出世。用户关注的不是“最新的技术”,而是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谁挖掘到了用户的刚需,谁就会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市场的苹果”。
第三,低功耗、完美的外观、软件和服务问题还未解决。号称全球最长待机的Notice-z智能手表的平均使用时间也仅有短短15天左右。事实上,除了解决硬件问题以外,若想立足于可穿戴市场,创业公司急需翻越门槛,找到一个可信赖的能提供平台的大企业,在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后,还能不被后期的软件和服务问题所击败。究竟谁能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是英特尔?还是下一个正在潜伏着的“苹果”?
当然,对于英特尔而言,除了以上几大障碍,还有一个最重要绊脚石阻碍着其在可穿戴市场的发展,即英特尔如何取得众多厂商的信任,并选择采用英特尔的设备和平台来开发自己的可穿戴设备?英特尔多年未涉及微控制器市场,也并不擅长的“联盟”模式,是否能召集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来加入其移动互联生态圈?一切还尚未可知。
打造移动互联生态系统,拷问英特尔的痛点
——信任度是痛点
有人曾评价说,英特尔在学习ARM。小编觉得,从现有情况来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英特尔频频跟终端OEM厂商接触,欲图拉拢更多厂商推出更多产品,打响构建生态系统的第一枪。但究竟英特尔是否会舍弃自己的利益,迅速投入硬件厂商的怀抱?抑或,英特尔是否敢冒着可能输掉可穿戴市场的风险,把自己的工厂向高通等竞争对手开放?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人们不经会问:英特尔是否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是否真的敢接受市场的挑战?
事实上,OEM厂商以及硬件厂商是否对英特尔有足够的信任度或许也是英特尔该担心的。英特尔真正该考虑的是如何加大自己被信任的筹码。沿袭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路径,英特尔在提出参考设计、提供开发平台、减少开发者压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开发者与自己的平台绑在一起,使得自己能够成为行业标准。
但是,对OEM厂商、创业公司而言,他们是选择英特尔?还是选择属于ARM阵营的芯片商?抑或选择属于MIPS处理器阵营的企业呢?显然,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采用ARM架构的产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后者有稳定的产业链,软件和服务有保障,风险系数相对要低很多。
如若真的选择英特尔,OEM厂商及硬件厂商就不得不承担以下风险:英特尔值不值得得托付?他会不会像抛弃“电视项目”产品计划一般,对待未来的“可穿戴市场”?究竟会有多少企业愿意选择加入英特尔“联盟”,一起接受挑战?能否如英特尔所期待般真正地冲破障碍,营造移动互联生态圈?不过,话又说回来,风险越大,回报越高。你,敢接受挑战吗?
——谁为价格买单?
可穿戴设备风潮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最大的门槛:价格。智能穿戴产品售价定太高市场就小,像耐克的Fuel Band、Jawbone的UP手环等产品,价格都在一百多美元,这意味着芯片成本必须低于一美元左右。这对习惯销售高价芯片给个人电脑与服务器系统的英特尔而言,不啻是一项挑战。英特尔的成本问题如何解决?高帅富的方案,草根、屌丝们如何用得起?不知道在2014 CES展上大放异彩的Edison计算平台价值几何?在2014 CES展上诞生的第一款号称“让用户有购买欲望的婴儿连体衣”,你会为它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绑定在智能手机上面,如果使用英特尔芯片能具有诸多好处,消费者和硬件厂商可能会纷纷拥抱英特尔芯片。但它是否能说服他们在新一代手机产品中采用英特尔芯片呢?英特尔CEO科再奇强调,英特尔除了与微软密切合作,让产品变得更有吸引力之外,也在Android系统的平板与手机积极布局,希望能扳回一成。事实也是如此,英特尔在2014 CES展正式发布了双平台(Dual OS Platform)平板。这是噱头?还是真能让用户受益呢?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
英特尔的机遇在中国,中国还要看深圳,深圳欢迎你!
面对如此沉重的绊脚石,在中国市场英特尔能否扳回一局呢?事实上,英特尔中国移动事业部拥有1100多名研发人员,2013年已进一步加大对本土独立设计公司(IDH)和原始设计制造商(ODM)领域的支持与投入,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而在中国,英特尔中国区的团队正在试图让深圳成为英特尔的下一个动力源泉。有消息称,英特尔新任CEO科再奇在北京和中国区总裁杨叙商量着如何加大在深圳的投资,并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向全球展示了来自深圳的平板电脑。
——为什么深圳对英特尔的吸引力如此大?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PC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施浩德先生曾多次强调一个事实,中国对于英特尔全球策略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深圳。深圳不仅拥有众多平板、手机制造厂商,更重要的是聚集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这些完整的产业链对英特尔而言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英特尔可以整合产业链,寻求更多客户的合作,并通过深圳为核心,带动全球市场的发展。这种带动影响不仅仅是中国本地市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全球市场。有鉴于此,在英特尔发展进程中,中国深圳正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3年12月19日,在一个平板电脑的媒体活动上,英特尔现场重点推荐的是10多家深圳系的厂商。对英特尔而言,深圳厂商为英特尔带来的快节奏感及灵活度、直接用计算器计算利润的价格战现状等是最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一直和大客户合作的英特尔,需要放下自己的“高大上”,变的更“接地气”才能真正的融入到这个产业链中。
英特尔在中国能否获得成功,归根到底是否能更接地气地在深圳发展其生态系统。它需要一个更接地气的平台,而身处华强北中心地带被誉为中国电子产品市场风向标的华强北商圈,似乎孕育着更多机会。如果英特尔继移动市场,再失去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它或许会被进一步推向消亡之路。那么,这一次,可穿戴,英特尔能错过吗?
【小编注:或许,参加电子发烧友网2014年3月14日举办的深圳可穿戴设备市场与技术趋势研讨会,能为您找到答案!】
——电子发烧友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