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磁共振设计关卡 无线充电使用更便捷

电池充电/放电

161人已加入

描述

  在标准纷纷出笼之际,无线充电亦开始跨入磁共振阶段。尽管标准的订定必然推动磁共振技术向前迈步,但也使过去既存的问题再次浮上台面,包含物料成本、元件供应与安全认证等议题均受到热切关注,同时市场对解决方案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虽然无线充电联盟(WPC)已发布具备磁共振技术的Qi 1.2版标准,但目前业界普遍尚未取得详细规格,也未见采用WPC磁共振标准的解决方案;相较之下,采用无线电力联盟(A4WP)标准的首波磁共振无线充电方案预期将于年底上市,无论在技术或产品方面皆有较多实例可供参考。因此,以下系针对A4WP标准的磁共振无线充电开发挑战进行探讨。

  高频元件规格提升 磁共振无线充电挑战重重

  A4WP的磁共振方案并非采行一般电力传输常用的低频率,而是选用较适合通讯的高频率。由于通讯用频段通常无须乘载大电流,而适用于电力传输的元件也鲜少针对高频率设计,因而使磁共振无线充电方案无论是在元件的设计上或供应上,都为制造商增添了新的挑战。

  博通(Broadcom)手机平台部门产品行销总监Reinier van der Lee表示,为避免无线充电系统受到其他设备的频率干扰,A4WP选择避开无线电运行的频谱,采用于工业、科学及医疗频段(ISM-band)中的 6.78MHz进行电力传输,以增加磁共振无线充电的稳定性。

  

  图1 UL消费性事业电子科技产业部大中华区工程部总监蔡英哲指出,无线充电的频段除了要避免与生物体自然频率共振外,也必须避开各种通讯系统的频段。

  UL消费性事业电子科技产业部大中华区工程部总监蔡英哲(图1)补充,频段的选择相当重要,为避免造成频段间的干扰问题,因此目前的趋势是将通讯频段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如近距离无线通讯(NFC)、蓝牙(Bluetooth)、无线区域网路(Wi-Fi)等,并将设备加入通用识别码以减少不预期的干扰,让电力波可以在非通讯与谐波区域使用。

  不同于WPC透过频内(In-Band)讯号进行传输,A4WP在通讯机制上是采用蓝牙Smart做为发射端(Tx)与接收端(Rx)的通讯方式。十铨行动应用事业处产品总监林家成表示,Qi标准是透过方波长短的不同进行通讯,但磁共振技术若在电波中加入其他讯号将会影响系统的共振点,因此A4WP才藉由蓝牙Smart将系统分为通讯与电力传输两个通道。

  致伸科技平台资深经理丘宏伟进一步说明,因现在多数智慧型手机都已配备蓝牙Smart,成本增加仅会出现在Tx部分,且增加幅度并不大。至于其他通讯方式如Wi-Fi,其频宽较大而且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力传输,所以采用蓝牙Smart的方案较为划算。

  此外,因磁共振系统频率的提升,连带影响其他零组件必须相应采用高频元件,这部分为垫高A4WP磁共振方案成本的最大塬因。林家成分析,磁共振系统若运行频率很高,便要采用高频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MOSFET)来做开关的动作,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从波峰到波谷间上下可能相差几十到上百伏特 (V),能够承受如此高电压的MOSFET便会非常昂贵;假如还要做到效率高,则费用将会是呈现指数性上涨。再者,目前这种高频率的MOSFET必须采用订制,因此关键元件的供应问题也可能是磁共振技术未来发展的阻碍之一。

  德州仪器(TI)电池管理市场经理文司华表示,磁共振与磁感应技术还有一项不同点在于积体电路(IC)制程。磁感应方案所用的晶片制程为30伏特,但磁共振方案的制程估计需要40?60伏特。丘宏伟补充,当频段提高也会同步增加元件制造的技术门槛,在材料上可能要使用到氮化镓(GaN),因此能够供应氮化镓MOSFET的关键元件厂商也开始蠢蠢欲动。

  另一方面,磁共振无线充电的优势在于可同时对多个设备充电(图2),因此在Tx设计上也有不同于磁感应方案的考量。林家成指出,线圈处于高频率时会出现寄生的电容、电阻、电感等干扰,此时要控制频率就较为困难,比如当系统中有多个Rx线圈进入时,因为寄生的电感发生变化而会影响共振点;另外,当Tx与Rx 的垂直距离改变时,系统在输出功率和共振频率上也必须同步调整,所以Tx重点在于必须适应不同的频率。

  

  图2 磁共振频率会受到待充物数量与充电距离影响。 图片来源:POWERMAT

  关于线圈的部分,高创行销部副理王世伟也表示,进入到磁共振技术后,因为频段较磁感应方案高,除了天线长度须要改变之外,共振式磁性材料的生产门槛亦会提升,挑战包含粉料的配方与天线设计等。

  整体看来,现行磁共振无线充电方案价格偏高的塬因,主要在于须采用特殊高频元件,且在市场尚未普及的情形下难以压低成本。林家成说明,磁共振无线充电的终端价格要分为Tx与Rx来看,Tx因为具有高附加价值,即使卖到20美元还是有市场;而Rx是内建于消费性产品之中,这部分价格将占有较大影响力。然而,未来WPC的磁共振方案是否将能突破上述挑战,仍须待后续观察。

  突破空间限制 磁共振方案距离不设限

  相较于磁感应无线充电,磁共振方案在使用上具备更高的便利性,包括智慧型手机毋须准确放置于充电板、可达更长的充电距离,并能同时对多个设备充电,上述特性为制造商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应用商机。

  王世伟表示,磁感应技术的充电距离受限于线圈尺寸,因此在Rx设备体积有限的情形下已面临距离上的瓶颈;而磁共振技术在这方面尚未达到物理限制,因此距离仍有增长空间。磁共振无线充电的优势,在于当充电距离拉长或是没有对准Tx的情况下,虽然会导致磁共振系统充电效率降低,然而不至于造成充电能力的丧失。

  

  图3 德国莱因资深专案经理Jan Willem Vonk表示,磁共振无线充电要普及,必须先解决充电效率不佳以及安全认证等问题。

  就使用者立场而言,无线充电系统的稳定固然重要,不过充电花费的时间却更是有感。德国莱因(TUV)资深专案经理Jan Willem Vonk(图3)表示,现阶段磁共振方案的充电效率仍较磁感应方案低,假若无法缩小与有线充电在充电时间上的差距,势必降低消费者使用无线充电的意愿。

  蔡英哲也强调,磁共振技术在理论上可达到90%以上的传输效率,但是在内嵌至设备时所造成的磁损,与非预期接收设备造成损失为典型的隐忧,因此强逆磁化与强顺磁化是目前亟待推展的效率提升技术;同时,磁场透镜技术的发展同样值得期待,将可望达到比拟有线充电系统的整体效率。

  除此之外,由于充电板与待充物之间的距离增加,使Tx不再受限于必须放置在如桌子等物体表面,将可内嵌至各种家具之中,降低视觉上的侵入感,并减少直接接触造成的破坏,更有助于解决电力传输所造成的发热问题(图4)。

  

  图4 藉由增加充电距离,无线充电板将可完全内嵌于家具之中。 图片来源:Panasonic

  丘宏伟说明,磁感应技术在充电板与待充物之间的散热空间有限,当以更大功率进行传输时,提高的温度可能无法被市场所接受。藉由磁共振方案增加充电距离,Tx与Rx间的散热空间大幅扩展,有利于执行隔热、散热、绝热等设计,例如将充电板装在桌子下,透过桌面的大面积将热能发散,便可降低系统充电时产生的发热感。

  然而,王世伟点出,现阶段A4WP无线充电方案的一大卖点,在于摆放位置较以往磁感应方案更为自由,但空间自由度包含了水平与垂直范围,目前仅看到 Rezence BSS 1.2版在垂直距离的进展,而水平距离尚无法达到理想范围,这是未来迈向更好的使用者体验所必须克服的问题。

  另外,针对市场对充电距离的需求,王世伟补充,为了将无线充电发射器安装于任何桌板下,Tx与Rx的距离必须达到1英吋;目前已出现距离达18毫米 (mm)的方案,相信1英吋目标也将很快实现。此外,一般民众习惯将智慧型手机拿于一定高度而非平放在桌面使用,因此2英吋可能为更理想的充电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距离增加固然带来使用上的便利,但磁共振系统将Tx与Rx的距离增加后,也相对使磁场较磁感应方案开放,同时消费大众对于高频率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也存有疑虑。Vonk指出,目前磁共振技术的主要挑战包括充电效率与安全认证,其中,安全性是一般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即使在技术上能克服距离限制,并可将充电器安装于家中任何位置,但在系统安全性尚未完整测试之前,仍将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采用意愿。

  由此可见,未来磁共振技术在攻占市场上的阻碍,将不仅仅只有技术门槛或价格等因素,如何藉由有效的安全验证让产品为一般大众所接受,这部分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强化安全验证 磁共振无线充电迈向商用

  当前磁共振无线充电标准已出炉,紧接着下一步就是开发产品、取得市场渗透率。尽管磁共振在技术上的关卡能逐一击破,但市场最关心的议题,还是围绕在以高频率、长距离进行无线充电,无论在产品安全或人体健康上是否将造成影响。

  据了解,无论磁感应或磁共振技术,都是透过Tx与Rx在相同频段间产生传递能量的磁场,但同样的频率不仅仅存在于无线充电系统之中,更会与同样频率的不同系统间产生反应。过去曾于美国发生手机与烤箱晶片相互干扰,当手机收到讯号时烤箱也同步启动,并在最高功率下产生空烧的情况。

  A4WP的磁共振方案加入蓝牙做为通讯机制,减少通讯干扰,并采用较高频的6.78MHz以避开多数设备的运行频段;同时,采用高频段还有另一好处,就是可减少对系统中金属异物的加热作用。丘宏伟指出,A4WP磁共振技术的运行频段,对于系统中其他金属的共振影响很轻微,与磁感应方案相比,金属发热程度的差距可能达到十倍之多。

  然而须要注意的是,虽然磁共振方案对于金属异物的影响程度较低,但在磁共振技术全面普及之前,仍有一段时间须采用兼容磁感应技术的多模方案,因此异物侦测(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FOD)依然会是短期间内无线充电设备所须仰赖的重要技术。

  此外蔡英哲表示,抗强电磁干扰与多模化的切换能力,应该是目前晶片业者主要面临挑战与测试需求的部分,为了要达到完整的长期安全使用,晶片的软硬体架构功能性安全(Functional Safety),必须架构完善的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也就是在设计阶段立即会面临的挑战。

  蔡英哲进一步强调,在进入磁共振技术后,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标准将不只是传统以测试为主的评估架构,会更偏向设计端的长期安全可靠性架构评估,例如磁共振电源是否会产生过热以及过大电流,进而伤害产品的运作。藉由评估安全设计的可靠性与对应风险,将有助于减少产品因设计不当而产生的潜在危机。

  另一方面,因磁共振无线充电方案采用的频率较高,是否将产生辐射的问题也备受消费者关注。Vonk认为,目前尚无针对磁共振方案的安全标准,但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SAR)未来必定将纳入磁共振无线充电的测试项目;同时,待首波产品发布并进行测试后,相关的安全标准才会更臻明确(图5)。

  

  图5 磁共振无线充电迈向普及,仍须先建立完整的安全认证机制。 图片来源:德国莱因

  总和上述观点,首先磁共振无线充电与磁感应方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系统运行频率的差异,采用高频段虽有其优点,然而关键零组件的设计难度与成本却大幅提升;其次,在磁共振系统中,电力经由高频率与相对开放的环境进行传递,亦引发消费大众对于是否将产生电磁波的担忧,对此业界也须要建立出完整的安全性认证机制,以减少未来无线充电发展上可能面临的阻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