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量身定制 NFC成移动支付未来

RF/无线

1827人已加入

描述

  安全身份识别解决方案的全球领袖HID Global日前宣布,公司已被三星企业联盟计划选定为银牌合作伙伴。该合作伙伴计划将利用HID屡获奖项的利用智能手机开门的移动门禁技术(Mobile Access)解决方案,以及为“物联网”应用中的日常物品添加可信身份识别功能的HID TrustedTag?Services技术,集成到三星公司范围广泛的产品销售与营销生态系统。

  配备了NFC功能的三星智能手机通过读取日常物品的标签,进行“身份验证”应用,其中包括使用智能手机对智能海报进行扫描以获得互动式品牌体验;对家访患者的员工进行身份验证;以及核查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出勤情况。该项服务还可应用于品牌保护以及其他“物联网”应用。

  2013年九月份苹果IPhone5S搭载指纹识别功能,指纹识别一夜爆红。手机移动支付功能,搭载指纹识别系统,顿时让世界其它手机厂商也纷纷将指纹识别功能加入到手机中,移动支付的大门就此开启。

  10月15日,阿里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会,由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打造的虚拟网络新支付,刷脸支付,指纹、语音、虹膜识别,靠条码购物,用手机看病,打开APP租车查公交等不再是想象。支付宝钱包的出现,尤其是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功能逐渐渗透,使得未来生活更加多变。

  利用NFC技术完胜支付的优势主要有:

  1.安全性高。NFC通讯距离没有蓝牙远,速度没有蓝牙快,所以并不能取代蓝牙。但其短距离通信特征则成就了其天然的优势,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NFC刷卡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通信,并且只能点对点的通信,这保证在移动支付通信时数据传输的高度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只要终端设备在你的管理范围内,就不没有被盗刷的可能性。

  2.便捷性好。传统钱包就是一个累赘,到哪时都需要带着,很不方便。而NFC刷卡手机拥有钱包功能,可以把所有卡片(银行卡、门禁卡、校园卡、会员卡、公交卡)统统都装在这部智能手机里面,给钱包减负,给自己减负,管理和使用起来更方便、轻松。

  3.耗能低。它的耗电量远远小于蓝牙和红外装置,把NFC模块装载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手机供电,一样可以使用。

  4.制造成本低。NFC技术已经解决了,只需要把一块NFC功能模块搭载到移动终端就可以使用,制造成本低。

  国内NFC移动支付银联是主力军

  在国内,2009年,虽然此前中国银联已经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NFC标准,但中移动仍旧推出了自行开发的2.4GHz近场支付标准,试图联合浦发银行进行相关应用和平台的开发。2011年,央行开放支付市场,三大运营商也趁机争取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分属中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中移电子商务、联通沃易付以及天翼电子商务同时获牌。这意味着,中国支付市场形成三股力量:运营商、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过,最终大家还是选择了同时在通用NFC标准上发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联开始大举推广利用NFC方案的“闪付”标示。带有“闪付”标示的POS机可以同时支持金融IC卡、NFC功能手机以及其他NFC标准设备进行支付。4月10日,中国银联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已铺设和改造了300万台“闪付”终端,用于支持NFC手机和金融IC卡支付;而从监管政策来说,目前在境内做人民币清算,必须走银联通道,也就意味着ApplePay入华也需要与银联达成协议。从这一角度来看,银联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这一领域的主导力量。

  NFC在手机应用,推动移动支付进程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解决方案被国内主要手机品牌所采用。解决方案采用其SmartMX2技术,使用的是基于最新版本CCEAL6认证的高速加密协处理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NFC平台可提供基于eSE或UICC的安全元件(SE)方式。另外,新NFC控制器技术符合业界对更小功耗、更小天线尺寸、低成本等趋势性发展的要求,其续航时间长、模块开启速度更快。

  对于移动支付应用的趋势,SteveOwen表示,手机信用卡化是目前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智能手机可通过NFC技术实现配对支付,达到和信用卡安全等级一致但更为便捷的非接触式支付方式。另一新的功能是使手机POS机化,即通过信用卡与手机接触就可完成支付。此外,有很多的新应用正在通过NFC的方式提供,如优惠券、商户积点卡、会员卡等。今年欧珀(OPPO)、支付宝等已实现一卡通手机NFC支付公共交通的电子票务功能,覆盖中国35个城市,通过支付宝帐号冲值后进行支付,年底预计可推广至60个城市。然而如何开发出有吸引力的应用来吸引普通消费者,是目前NFC手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市场在移动互联和手机支付方面已走在世界前端,随着中国深入建设基于4G/LTE的无线基础网络,移动支付用途及创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